周思思
摘 要:隨著新聞教育的蓬勃發展,地方本科院校紛紛開設新聞學專業。然而由于自身的地域限制和條件制約,地方院校的新聞學專業建設面臨著種種問題,本文試圖找出癥結所在,并就新聞學專業的建設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地方院校 新聞學專業建設 新聞學專業教育 教學改革
近年來,在傳媒迅猛發展和高校大規模擴招的有力推動下,我國高校新聞教育蓬勃發展。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數據,全國共有300多家高校有新聞傳播學科及專業在校生超過13萬人,這里面地方本科院校所占的比例不小。
各地方高校由于偏居一隅,在師資力量、辦學條件上存在諸多限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較多,目前地方院校新聞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新聞學專業培養目標不清晰;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三是教學安排不盡合理;四是缺乏對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五是學生缺乏文化底蘊。
面對這些問題和不足,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辦好新聞學專業,必須對該專業的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充分落實高等教育的“強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方針,形成注重素質教育、通才與專才并重的培養模式,并且根據本校的特點和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
一、堅定辦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永遠是教育教學的指向標,教學目標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培養以及培養的學生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一些著名的新聞學院都有自己的明確的辦學理念,提出了不同的辦學目標。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方針是“素質為本,實踐為用,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的辦學理念是“加強基礎、注重實踐、服務四化、面向未來”。
一般來說,地方性院校可以借鑒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新聞傳播學教育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地方性院校的生源狀況以及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綜合大學的教學目標有些在地方性院校無法或者很難實現,這就需要地方性院校聯系自身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院校必須避免走入過于追求技能培養的誤區,把新聞院系辦成新聞職業技術學校。采寫編評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但新聞學教育的目標并不僅僅是使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從事新聞實踐活動。除了培養學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新聞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專業。
二、合理設置專業課程,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教學目標確定以后,則需根據教學目標科學地設置專業課程,由于地方性院校的新聞教育教育師資力量不強,因此在設置專業課程的時候一般會對專業課程有所取舍,但是對于一些核心課程則一定要加以重視。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大學四年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配。一般大一的時候加強對學生基礎課的講授和基礎寫作的練習,重在打好基礎。開設文史哲經法類的綜合性課程,加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同時,注重對學生的新聞職業理念教育,激發學生對新聞專業的熱愛,樹立基本的新聞職業道德觀念。
第二年,加強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學習和訓練,并將理論學習應用到實際應用中去,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形成"邊學邊練"的教學模式。
第三年,全面綜合地提高學生的采訪與寫作能力,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有選擇的選修課來開拓學生的視野,開設《新聞作品評析》、《世界傳媒動態》、《中外名記者研究》等研究性課程。在新聞采寫訓練上,采用“案例教學”和“實戰教學”,以新聞策劃、深度報道、獨家新聞和專業性新聞寫作為主,重在對學生進行新聞意識、新聞敏感性、新聞發現力和新聞捕捉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獨立采寫能力和對重大突發事件新聞的選擇、判斷、分析和應對能力。
大四的時候則指導學生到新聞媒體進行專業大實習。通過系統的長時間的新聞實踐活動,讓學生對三年的學習做一個總結,并將知識整合到實際作業中去,完成從學校到社會,學習到工作的銜接,實習的同時也是擇業。
地方院校的新聞專業教育在優化教學過程的,應該使學生實現知識學習、實踐感悟和創新體驗的有機統一。同時,各類各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應明確劃定,學時學分的分配應合理,整體安排應符合循序漸進的規律,切忌跳躍性或任意填充式的無序的安排。
三、培養新聞習慣,加強職業精神教育
優秀的記者,都有著良好的新聞意識和新聞習慣。本科教育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聞專業理念,養成良好新聞習慣,增強新聞敏感的重要時期。由于地理位置、硬件設施等條件所限,地方院校可以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新聞習慣:
首先,要求學生每日堅持閱讀《參考消息》、《人民日報》等報紙,或者從互聯網上瀏覽獲取新聞,養成隨時關注最新信息的習慣。在習慣培養的初期教師可進行檢查督促,在課堂上抽查學生的新聞獲取情況。每日閱讀新聞習慣養成后,引導學生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進行思考分析,展開討論和報道訓練,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習慣。
另外一方面,培養學生抓住身邊隨時可能發生新聞的職業習慣。讓學生注意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時刻準備記錄有價值的新聞。新聞專業的學生應該形成這樣一種本能:無論何時何地有新聞發生,第一個念頭就是沖上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在培養學生良好新聞習慣的同時,還要加強新聞記者職業精神的教育。
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他學科教學資源
新聞傳播領域里也越來越需要復合型人才。地方院校的新聞專業教育教學,不僅要通過合理的專業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還要通過豐富課程的門類,充實學生的文化涵養。
新聞學教育就是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則需要新聞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增加其他學科的教育。譬如說,在新聞教育教學中適當增加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計算機、體育學的課程教育。由于這些專業在一般學校都有,學校不需要引進新的教師,只需要根據新聞學的一些要求對這些課程做一些調整和選擇,滿足新聞工作者的部分需要即可。
五、打破地域限制,實行“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
地方院校一般位置偏遠,遠離政治經濟中心,因而缺乏媒介環境的影響熏陶,特別是知名媒體,重要新聞從業人員、資深媒體人士的影響。因而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想辦法解決學生視野狹窄、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的問題。
雖然遠離政治經濟中心,但是偏遠地區也有新聞報道的優勢,問題就在于怎么去挖掘這些優勢,變劣勢為優勢。事實上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有著大量的新聞素材等著去挖掘,關鍵在于新聞學專業的學生能否走出去,走出去后能走多遠。在新聞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走出去,主要是往兩個方向走,一是往發達地區走,去領略和體驗當地的文化氛圍、聆聽大師的新聞理念;另一方面就是奔向廣大農村地區,挖掘農村新聞題材,這樣從最高點與最低點審視新聞教育。
另外,一般地方院校也要實行“請進來”戰略,一方面引進師資力量,直接加強新聞學系的軟力量建設;一方面邀請國內著名專家、資深媒體人士來校講學。同時還要具有全球化眼光,注意吸收國際上先進的新聞學教育理念和成果,“以彼之長,補己之短”。
六、拓寬實習渠道,多形式開展實踐教育
實踐教學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學生知識接受、技能培養的重要環節與有效手段。新聞傳播學科所屬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廣告學專業和網絡傳播方向、都有很強的實踐性、應用性特征,在傳媒人才市場上,有實踐經驗者優先考慮,已成為業界共識。
首先,地方院校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籌備建設新聞試驗室。
地方院校要提高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檔次,就必須加強對新聞專業的硬件設施建設。一方面要給予新聞傳播學科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實現現有實驗教學設施的更新和硬件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一定的實踐教學經費,使學生可以外出實習,給學生提供更寬廣的實踐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真正促進新聞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其次,充分利用校內平臺,平時積極開展專業實踐活動。
學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存在很多的題材供學生選擇。學生可以將學校生活作為實踐的最佳題材。
同時,地方院校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督促學生利用長假進行實習。
校外專業實習基地是學校為促進產教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育健康、良性發展而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它具有專業實踐教學功能、科研與技術服務功能、學生素質的展示功能和社會知識教育功能。
要實現實習與就業有機結合,高校應該和當地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建立廣泛而深入的聯系。以簽約的形式建立新聞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和場所。由于寒暑假的時間比較充裕,學生不必顧慮上課的問題,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實習。學校必須采取督促措施,提供實習場所,讓學生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將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使學生畢業之前就積累了相當的新聞從業經驗,這樣的畢業生到了媒體,自然很快就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總之,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走出一條自己的新聞教育之路,必須順應時勢,在教學與實踐的各個環節進行調整,跟上時代的進步。只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拓寬思路,取長補短,邊實踐邊總結,地方本科院校的新聞學專業建設總會找到一條合適的發展之路。
(本文系邵陽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論研究性學習理論在新聞專業教學中的應用”課題成果,項目編號2008JGY07)
參考文獻:
1.朱立.《大學新聞教育往何處去?》(J).《潮流月刊》第20期.1988年10月出版
2.大衛.卡拉特爾著,黨芳莉編譯.《美國新聞人才培養的趨勢》(J).《新聞界》2005年第5期
3.吳廷俊.《傳播學的導入與中國新聞教育模式改革》(R).中華傳播學會2001香港年會
4.何梓華.《中國新聞教育的四大問題及對策》(J).《中國記者》2005年第6期
作者單位:湖南邵陽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