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青
摘 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應強化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關鍵詞:教學學法 指導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重視學法指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中學數學教師必須擔負的責任。
一、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制定計劃
想要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首先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有計劃就有了學習目標,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一個“跳一跳,夠得著”的“X+1”法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單元的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感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高效率學習成果的基礎。如果不重視課前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心中無數,不得要領;反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主要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興趣,掌握學習主動權,還可以使學生發現疑難引起思考,由此減少聽課的盲目性,增強聽課效果。
3.專心上課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上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認知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因此我們盡力吸引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盡量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積極培養有意注意,在課堂內探尋知識的發展過程,理解課堂知識和方法,力爭當堂消化。指導學生把握重點、難點,把老師補充的內容、歸納出的規律記錄下來,便于及時復習。
4.及時復習
有三個階段:一是學習當天,通過反復閱讀教材,重現課堂問題,翻閱筆記,并通過一定的練習,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二是周復習,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效,邊復習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三是期中、期末復習,再次回顧已學知識和方法,強化知識間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因此,要教會學生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體會幾種學習方法: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法,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到統一的類比法;一般到特殊的特例法,使幾類問題同構于同一知識方法進行發散思維等。
5.獨立作業
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靈活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過程。通過運用使我們對所學知識由“會”到“熟”。另外還應加強及時訂正的作業要求和提供反復練習的機會。
6.查漏補缺
對練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反思、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
二、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載體,重視對數學能力發展的指導
數學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共五大能力。這些能力并不會與生俱來,它們是以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載體,在不同的數學學習環境中得到培養的。應當重視課堂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的重要作用,通過歸納、類比、想象、計算等方式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地發展學生的能力。
1.指導學生體會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因此,適時對數學思想作出歸納、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數學思想一般可分為兩步進行:一是揭示數學思想內容規律,即將數學對象其具有的屬性或關系抽取出來,二是明確數學思想方法知識的聯系,抽取解決全體的框架。課堂中教師通過講解、分解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進行數學技能訓練來發展學生的能力。
2.重視過程教學,理解并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
如函數,人類對函數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因而學生對函數的認識也應經歷一個較長的認識階段,在教學中首先可向學生呈現多個例子,歸納函數概念,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再通過后續的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以及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學習,在不斷的學習感悟中逐步提高,這種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學設計順應了函數知識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提高,興趣增強。
三、指導學習方法,強化成就動機
高中學生不僅要想學,還必須“會學”,老師應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指導:
1.對數學知識體系學習方法的指導
高中數學各章都自成體系,各有發展。理順各章節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網絡,是學好數學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2.對解題方法的指導
對解題方法的指導包括答題由易到難,審題,轉譯為數學式子,問題整合,解題計劃與自我監控等方面的指導。
3.對知識應用的指導
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指導學生應用知識即是學習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教與學是教學的兩個方面,教必須從學出發,學又需要教的指導。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金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