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賢
“幼小銜接”問題廣泛涉及到家庭、幼兒園、小學等教育機構,并直接關系到兒童的健康成長,所以“幼兒園與小學的研究”這一課題所獲得的成果對當前有重大現實意義。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是單方面因素就能解決的,需要調動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準備。我認為除了國家級課題“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成果提出的,要做好社會適應能力、前讀寫學習、前數學學習等方面的準備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做好幼兒園與小學這兩個學習階段的銜接。
一、注意水平的銜接
我們知道,“注意”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前提,無論是成人還是幼兒,沒有注意伴隨的認知活動是不存在的。
幼兒階段的注意主要是無意注意。這種注意主要靠環境中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學生在上課時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們學習時,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師。針對這一變化,教師應重視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兒的注意水平。如果幼兒注意的水平比較低,他上學后要進行有目的的學習是十分困難的。
怎樣才能幫助幼兒做好注意方面的準備呢?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幼兒的無意注意,同時逐步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盡可能適合幼兒。到了大班,隨著幼兒大腦額葉的成熟和神經纖維髓鞘化的完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教師要慢慢地減少教學活動的游戲成分,逐漸把幼兒的無意注意發展成為有意注意。這可以通過教師的要求、幼兒制定的規則、幼兒之間的競賽、幼兒對學習活動的興趣等來實現。
二、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銜接
前面談到大班要逐漸減少活動的游戲成分,也就是說,教師要適當增加集體活動的時間。除了組織集體游戲等活動以外,還要組織一些專門化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幼兒上課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使他們逐漸習慣于全班共同學習某一內容。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要真正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要讓幼兒的思維動起來。
三、思維能力的銜接
學習活動說到底是一種思維活動,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高低。我們為幼兒入學做準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維能力的準備,即從幼兒初期主要通過感知、記憶進行學習轉變為學習活動中不僅有感知、記憶過程,而且有歸納、概括、推理活動的參與。要做到這一點,大班教師就要仔細分析本班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從“拉動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精心策劃教學活動,真正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四、知識點的銜接
長期以來,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兒一些小學知識。一方面,家長有強烈的要求,有些家長認為教師教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幼兒園不要教小學的知識,理由是:教育綱要中沒有讓教師教小學的知識,幼兒如果在幼兒園學習小學的知識,入小學后由于掌握了所學內容,上課時會不專心,況且幼兒園教師不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教錯了,小學教師還得糾正。
我認為,家長的要求和幼兒園的理由各有道理,問題是教師怎么協調好關系,并且依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愿望,把握好分寸,趨利避害,幫助幼兒開一個好頭。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幼兒上學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識,教師講課的內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兒的認識共鳴,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但是特別說明的是,在這里強調的知識點的銜接,并不是要求幼兒園教大班幼兒學習多少小學的知識,使他們占有知識方面的優勢,在起跑線比別人先起跑,而是希望通過給幼兒一些零星的知識點,引起幼兒更大的學習興趣。產生更強烈的上學愿望,在他們上學時能與老師產生更好的“認識共鳴”,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蒙縣臥鳳溝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