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朝珊
新課改的宗旨是:要為學生提供一種“實踐性、探索新和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渠道,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注重“過程”教學,樹立學生自主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過程中成就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呢?我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學生更多動手操作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更多地去體驗、感悟知識的產生過程,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在感悟中升華思想,在探索中提升能力,使學生通過親歷實踐,獲取直覺經驗,與教學本質“親密接觸”,發生“內在意義的交流”,從而獲得真切的心理體驗。
一、先考察后實驗,在實驗中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即通過內部認識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這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現在有不少地方都提倡“做中學”。也就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體會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例如,教學股份制公司的內容時,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講解分析、舉例說明,然后練習鞏固。但如果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此課時,則應該讓學生親歷親為。首先讓學生到實踐中去了解、考察公司的有關情況,然后通過小組操作探究的方法,組建虛擬公司。并寫出公司的名稱、特點、和公司成立的條件及公司的組織機構等相關事宜的書面報告。整個過程都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這不僅增強了師生和學生之間互動、溝通,提高學生的探究合作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證明,92%以上的學生通過這種教學形式,學得主動,能獲得扎實而完備的知識,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學習興趣得到激發,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二、在范例中活化知識
活化知識,就是在進行教學時,把教材中的內容放在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范例來展示觀點。如教學“不同商品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這一知識點時,我們不妨引導學生就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谷賤傷農”現象進行探討,為什么糧食產量增加使糧食的市場價格下跌卻沒有促使消費者增加購買量?如何看待糧食的價格變化?國家為什么會施行糧食收購保護價?與此對照的是,為什么高檔商品卻喜歡打價格戰或采用低價銷售策略?通過小組之間交流探討,學生不僅嘗試到了運用所學知識,去解釋各種經濟現象的樂趣,而且對價格變動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并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相關經濟現象的能力。《新課標》中指出,要使學生在活動中和現實生活中學習,要通過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方法,進一步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知識應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教材回歸生活,并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
三、在真實與虛擬的情境中提升能力
常言道:求知明理,學以致用。但要增長才干、提高能力必須到一定的環境中去鍛煉才會有進展,獲取成長的空間。而在課程緊、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把教學內容情境化,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教學內容情境化就是讓學生置身于一定情境中,獲得真實的感受、體驗,從中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加深對理性知識的理解。比如讓學生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或通過創設虛擬的情境來進行學習。教學“投資理財”的內容時,我們不妨虛擬一個投資理財的環境。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成立各自的公司。然后通過網絡發布虛擬產品信息(包括產品的性能、價格、市場前景等),再由各公司自行決策是否進行投資。市場風云變幻,金融危機開始,各公司小組如何應對?通過虛擬的市場,讓學生去感受和體會如何去進行投資與理財,并體會到如何利用價值規律去把握市場動態、抓住機遇。再比如教學“生活與消費”的內容時,我們就可把真實與虛擬的情境有機結合起來。先讓學生進行家庭消費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然后在課堂上組建若干個模擬家庭,各模擬家庭根據各自的經濟收入、人口情況進行生活設計,并闡述各自進行消費設計的理由。通過對虛擬和真實的家庭消費的感受及體驗,使學生加深對家庭消費的理解,尤其是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的認識。這種親臨其境式的體驗不僅得到了一定的鍛煉,發展了能力,更主要的是感悟到知識以外的東西,升華了思想。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