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立波
摘 要:一堂精彩的課,或者一個成功的課堂,生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重視生成并巧用生成?筆者認為應注重課堂內容活用、學生資源活用、實驗結論活用,生成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精彩。
關鍵詞:生成 活用 課堂內容 學生資源 實驗結論
新課程強調:課堂是動態的,是鮮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個性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情景的變化,隨時調節課堂的目標、程序、內容、節奏等。
一、課堂內容要活用
新課程標準強調,課堂內容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教師應從課堂的實際出發,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學生主動自覺的投入學習,更加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思維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以期實現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能力與知識兼顧,容量與質量并進的目的,從而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生物體》是七年級下第五章的第一節課,重點是講述人的身體各部器官結構。在課堂上,當我講述人的頭部器官結構時,我先讓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觀察對方頭部,看有哪些器官,各有什么作用。同學們熱情很高,相互打量著對方。這時,我發現有的同學不僅僅在看頭部,看完頭部看看頸部、拉拉對方的手腳、摸摸對方的肚皮,有一種恨不得能拿一臺x光機把全身照個遍的味道。學生的反應提醒了我,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講課,先講人體的一個部位,然后將動物的部位與其對比,找出不同之處,雖然強調了人和動物的結構差別和功能不同,但整堂課的知識點很零亂,同時信息量的過于龐大也可能使學生一時會難以接受。如果在課堂上能先講述人的身體分部情況,各部分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系統,再通過比較討論,由學生歸納得出動物與人體的不同之處及其利與弊。這樣一來,知識體系清晰,重點也能突出。更重要的是現在學生有全面認識自我的迫切欲望,于是我就這樣做了……我放棄了預設,尊重了生成,以學情定教情、順學而導,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體味。在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的同時,使有效的課堂教學在學情的需求中生成。
二、學生資源要活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經驗是學習的基礎和起點。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經驗,不僅能找準新知識的生長點,而且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責任,享受自主建構知識的快樂,讓學生的“資源”在課堂上閃光。
七年級下第二章的第一節課《空氣的存在》,在講大氣壓的應用實例時,我提到了醫院里的點滴瓶。這時我發現有個同學表現得特別活躍,好像在跟同桌討論著什么。于是我就把他叫起來,問他能不能把他們討論的內容與全班同學共享。原來他父母是醫生,家里開了個醫療站,對點滴瓶很了解,同時他又提到點滴瓶下橡皮塞處有二根軟管而不是一根。學生的介紹開闊了我的思路,何不借此再問一個為什么呢?于是,我們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中又有了新的收獲:點滴瓶內的液體要往下滴液,需要足夠的氣壓,氣壓不夠,液體就流不出了,那根軟管就是用來補充氣壓的。
三、實驗結論要活用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課堂實驗具有很強的現場性。面對富有價值的實驗結論,教師不應拘泥于預設的教學規程,而應獨具慧眼,及時捕捉并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中,從而真正讓課堂教學呈現出靈動的生機和跳躍的活力。
在《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的制取與化學性質我是在實驗室上的課,有一個實驗是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現象。經過實驗,大多數同學的試管出現了渾濁,但有一組的學生來報告了:“老師我通了很長時間了,怎么還沒有渾濁啊?”聽了這位學生的報告,我知道他一定是通入二氧化碳過量,將碳酸鈣生成碳酸氫鈣了。本來這節課,只要求學生通過實驗,體驗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現象就夠了,但是這組學生的實驗結論,令他們疑惑不解,問題油然而生。于是,我將這個學生的實驗裝置帶到講臺,拿起試管,指著試管內澄清的液體問:有一組同學往這支試管中通了很長時間的二氧化碳,可它就是不“犯渾”,這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中又補充了碳酸鈣與碳酸氫鈣相互轉化的內容。雖然內容多了一點,但因為是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都聽得很入神。
生成讓課堂教學變得更精彩。在教學中,當學生標新立異,提出一些教師未曾料及的問題或看法時,教師對此應當給以積極的支持與鼓勵。即便學生的標新立異打亂了教師原來的授課計劃,也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只有這樣,才會使預設脫去僵硬的外衣而顯露生機,才會使教學既胸有成竹又不乏靈活機智的創造,才會使課堂演繹得更精彩。
參考文獻:
1.《生物學教學》2007.5
2.《科學》(七年級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h潘天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