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貴林
作文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盡管各種輔助資料鋪天蓋地,應有盡有;盡管老師耐心引導,但學生還是覺得“無話可說,無處著手,無事可寫,害怕作文”。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呢?我認為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動腦、動口、動手和認真觀察,并學會積累詞匯和生活素材。因此,筆者在實踐中有步驟地進行了嘗試。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去把握動腦、動口、動手呢?首先,我認為應鼓勵多觀察、多寫一些自己親身經歷的最感興趣的事,并潛移默化地培養觀察的興趣,這樣在創造情景美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那么,我們也應該多方面地考慮到孩子們所學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們喜愛的自然景物,激發他們說出自己親眼看到的真實情感,消除的恐懼感和自卑感,敢于主動大膽交談。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平時的訓練。于是,我不斷鼓勵學生敢于亮出自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暢所欲言,以此來培養口頭表達能力。針對口頭表達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肯定。由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變為“大家說,大家議”。另外,我還利用地域優勢,把孩子們生活中的趣事和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以及他們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豐富景象作為內容,使內容具有地區特色、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啟發他們由事物遷移到虛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觀察引起對往事的回憶聯想,充分調動學生的信心。
其次,如何使學生學會積累詞匯和搜集生活素材,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于提高賞析能力,還能陶冶情操。其實,作文無秘訣可言,也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語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為此,我們開展了“每日讀范文、記筆記”活動。這個活動堅持了兩年,現在作文有了很大的變化,作文中的詞匯豐富了,文章也顯得流暢了。
再次,還應認真批閱。學生的勞動很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每當拿到作業本最想看到的是老師給自己寫了什么,因此在批閱作文時不能總是“句子通順,內容豐富,中心明確”,這樣反而弄得很不明確。老師要從用詞到句子,認真批點,指出精華所在,以及不足之處。好的句段要重點劃出,給以鼓勵,讓學生有成就感。
總之,作文不能草率,需要每位語文老師細心去探索。人們常說,生活是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由于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局限性,為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我指導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日講一個故事,每日寫一篇日記,每周讀一篇好文章。讀書讀報不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況,還可以學到不少知識。在指導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積累文章中富于表現力的。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內容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實踐證明,許多學生生活規律雖然還是往返于學校、家庭,但他們的見識更廣了,知識更扎實了,語匯更豐富了,把作文當作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了。
作者單位:青海互助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