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姝
提起“整理與復習”課,讓人有種“雞肋”的感覺。“練習——講解——再練習——再講解”的教學模式,收效甚微。然而,“整理與復習”課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要的課型之一,是把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的必要過程,也是進一步鞏固應用,夯實基礎的重要途徑。如何上好“整理與復習”課,使之真正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
一、“整理與復習”要“串起來”
復習不光是把平時學習過的內容重復一遍,而是要把平時所學的知識“串”起來,概括成表格、提綱、圖示或口訣等,使之“橫成片、縱成線”,便于記憶與理解。傳統復習課總是由老師越俎代庖梳理知識,老師歸納總結,學生聽,學生成了看客和陪襯。應該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梳理、自主建構知識網絡,使他們人人參與學習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有限,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知識歸納得全面,有的不全面;有的知識點詳細,有的簡單而粗糙,甚至漏洞百出。教師應該適當指導和點撥,與學生合作共同學習,展示學生中的優秀作品,還可以運用數學小報、數學日記進行知識梳理。引導學生相互借鑒,相互學習,感受梳理知識的必要性,相信學生一定會熟能生巧。
二、“整理與復習”要“趣”
“整理與復習”要結合故事或生活實際,多樣化呈現學習素材,將復習內容寓于其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穎有趣的練習,能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例如計算的復習,復習形式要多種多樣,不要一味口算、筆算。計算接龍、評選計算能手等,就可以增加許多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還可以把數學練習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不僅能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們數學是“有用”的學科。情境的創設要真實、開放、有度,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還可以讓學生談談收獲與遺憾,談談心中的困惑。這樣就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總結的機會,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埋下伏筆,激勵學生做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整理與復習”要“分類”和“分層”
“整理與復習”復習課內容一般都較多,時間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滿堂練”,所以要講究練習的形式、練習的實效。練習內容的設計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性、綜合性、啟發性、代表性與典型性,要選擇一些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題目進行練習與講解,從中發現解題方法與規律。還可選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題目開闊學生思路,使學生通過復習有新的收獲、新的體會。
有針對性的練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毫無重點、面面俱到的練習,卻只能事倍功半。為了激活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愿望,“整理與復習”要 “分層”。例如,復習“2、3、5的倍數”時,可以作如下練習設計:
1.判斷下列各數能否被2整除,被3整除,被5整除。
24 67 130 521 280 106 99 60 75
2.23□,在□里填上什么數字,這個數就能被2整除;在□里填上什么數字,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在□里填上什么數字,這個數就能被5整除。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3.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
( );
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 );
既是3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
( );
同時是2、3、5、的倍數:
( )。
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整理與復習”的教學要讓學困生“吃得好”,讓優等生“吃得飽”。設計練習時,應照顧不同層面的學生。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練習題。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要得到提高。
“頭腦不是一個被添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生不應該是被動地寫寫算算,老師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復習,自主地整理與復習,建構知識體系。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海州區中華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