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平



一、案例背景
探究學習是指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教師不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的教學過程?!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方式。
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下面結合案例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二、案例描述
場景:如何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
問題1:你能在數軸上表示數1嗎?
生:能,當然能。(學生興高采烈地回答)
師:那趕快拿出三角板在本子上畫一下。(教師回答時用“趕快”,主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防止上課個別學生有偷懶現象)
學生在本子上認真地畫著,教師在四周巡視,并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板演。通過幾分鐘的操作,幾乎全部學生都完成了。
問題2:如何把x>1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學生面對這個題目,束手無策,一籌莫展。(這也是教師預料中的事)教師并不直接說,而是先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然后說道:下面我們來探究一下。從而打破了僵局。
(1)數軸上的一個點只能表示幾個數?
生:1個數。
(2)x>1表示有多少個數?這些數在數1的左邊還是右邊?
生:x>1表示有無數個數,這些數在數1的右邊。
(3)怎樣表示在數1右邊的所有數?
學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思考了幾分鐘。漸漸地,有幾個學生舉手了。
生:我可以用不同顏色的一條射線來表示,x>1可以用一條射線從1點出發,向右延伸。
師:想法很好,通過畫射線就可以表示出x>1。
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迫不及待地舉手了,并說道:“老師,我還有方法?!?/p>
教師示意這位學生回答。
生:我用一條折線和一條直線來表示。
由于學生表達能力偏弱,無法很好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教師只能叫學生到黑板上演示。同時,又有一位學生舉手了,教師就叫這位同學也到黑板上演示。
師:上面幾位同學的表示方法,你們認為哪種最好呢?
生:第一種方法比較好,但是不利于我們解題,因為考試的時候不會帶多種顏色的筆。
生:第三種方法,看個圈圈,不太好看,如果這樣畫的話,有些同學做題目時會畫的很難看,什么都不像。(學生們哈哈大笑)
生:還是第二種方法好,簡潔、美觀。
通過學生們的議論,最后一致認為第二種方法好,教師做適當的說明。
(4)x>1包括1嗎?
生:不包括。
(5)不包括1,如何在數軸上表示?
生:把那個點去掉。
師:怎么去掉?
生:把那個點圈出來。(學生想了想說)
師:請同學們在本子上把x>1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至此,教師點評,并演示如何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x>1。
問題3:你能在數軸上表示x≤-2嗎?-2 學生對這個題目沒有一點障礙,非常快地完成了。 通過前面幾個小題的操作,教師指出: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應注意些什么?學生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很準確的指出:(1)方向,(2)空心、實心。 你能在數軸上表示出以下的不等式嗎? x>a 學生在自己本上思考著、畫著,教師在四周巡視并做下指點。幾分鐘過去,教師拿了三個有代表性的本子,在投影上投影,并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你這么畫? 三位學生分別說出a為正數,a為0,a為負數。 師:三位同學的想法很好,考慮很周到,但是題目當中有告訴我們a是什么數嗎? 生:沒有。 師:既然沒有,那么a可以取哪些數? 生:正數、負數、零。 師:如何在數軸上表示出a,它既可以表示正數、負數,也可以表示零呢? 此時,教師對學生啟而不發。學生缺少這方面的經驗。 師:如果在數軸上只畫出a,那么a可以表示任何正數或負數或零嗎? 生:可以。 師:現在,你能在數軸上表示x>a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