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道
摘 要:歷史教學是一個素質教育的過程,要重視歷史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不斷更新素質教育的觀念,以多種方式考察學生的能力。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采取科學而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指導學生自學、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 實效
歷史教學是一個素質教育的過程,歷史教學在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處理問題能力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這就要求廣大歷史教師要采取科學而靈活的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處理分析能力。但如何才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此我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深受前蘇聯影響,歷史教學也毫不例外地打下了凱洛夫倡導的“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五步教學法的烙印。這種教學模式相對容易操作,至今在我國多數地區仍占著統治的地位。但它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造成“滿堂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學的成效不顯著。
歷史教學要提高成效,就要下大力氣激活課堂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第一,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質量觀
由于應試教育的陰影,很多歷史教師僅以分數來評價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這違背了樹立全面發展教育質量觀的要求。基礎教育的質量是學生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的質量,創造性學力是指為適應時代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對知識的探求態度、創新能力、經驗積累等多方面的集合。發展性學力是指學習主體為主動適應迅速發展的未來社會,所必須具備的自我發展的態度、能力與知識的復合。發展性學力是人的智能與人格(態度)持續發展力量的展示,創造性學力則是人的智能潛力與人格(態度)力量高質量的集中表現。沒有發展性學力,創造性學力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性學力與創造性學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且正是它們有機的結合,才保證了人的終身發展,這也是復制式教學轉變為創造式教學的追求目標。
第二,善于指導學生自學,教給學生學法
歷史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把自己從“講臺上的圣人”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主導者。畢竟學生是教學效果的最后決定因素,對學生啟發引導的程度影響著學生學習的狀況。
歷史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自學,教給學生學法,讓他們在自學中發現線索,究其因果。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為學生“開路”“平坡”“解疑”;要適時點撥,恰當引申,有放有收。教師的講解,要少而精,要講歷史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講歷史教材的規律性、實質性、關鍵性的問題,講歷史教材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精講學生因年齡和閱歷的關系而一時認識不清、理解不了的內容。
學生的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的養成,核心在于一個“疑”字。因此,自學指導貴在設疑、求疑、解疑。歷史教學疑設何處?一般說來,設在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銜接處、講課的結尾,以及教材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創設一個個矛盾,組成“問題”的階梯,激起一個個思維的浪花,實現一個個求知欲望的滿足。比如要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上課時老師稍給些時間,便可讓學生指出章節間的聯系,提出在預習中不解的問題。老師就可根據課堂學生的反饋,及時對教學進行調節,使歷史教學始終圍繞目標,始終和諧有序,充滿生氣和活力。
第三,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發揮社會與此課堂綜合效益
要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歷史課堂教學,應該是史論結合,既有邏輯辯證的分析綜合,也有形象生動的描述說明;既要善于恰當的旁征,又善于合理的啟發。運用課堂機制讓學生們在興奮中主動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優秀的歷史教師上課不僅傳授知識,而且伴隨著教學過程完全進入角色,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氣質和個性,正確地顯露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主動地為學生創設討論、質疑情境,引導好學生分析、歸納、綜合、演繹,從中發現規律,找出共性與個性,讓學生體會到跳起來摘梨子、然后親口吃梨子的滋味感受。
常用的教法有:圖示法、討論法、問題法等。此外,還要盡可能地多運用現代化教具,如投影儀、多媒體等。在教法多變的同時,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例如,在上歷史必修1《政治文明歷程》第18課《五四愛國運動》這一課時,可將教學設計如下:采用“問題教學法”,概括為“一個突出、兩個體現、三個步驟”。1.一個突出:突出素質教育的核心——能力培養;2.兩個體現: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營造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思維的能力;3.三個步驟:設疑(老師提問)——思辯(學生閱讀、討論、思考回答)——釋疑(老師總結)。具體操作為:講授新課時,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二十一條”與巴黎和會》的有關圖片及材料,學生讀材料,思考回答:(1)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原因是什么?(3)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要求學生能提煉、概括信息,論從史出,掌握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并分析其意義,最后老師總結。
提高學生的素質,方法很多。但要求學生平時進行大量閱讀,應是一條重要途徑。這里,魯迅先生“隨便翻翻”的主張頗有現實意義。歷史教師要指導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的內容,選擇一些書籍、文章,進行瀏覽,接觸各種觀點,進行比較鑒別,提高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同時,歷史基礎知識的鞏固,也不能離開一些有效的習題訓練。訓練的習題要嚴格把關,精挑細選,將一些真正能訓練學生思維的習題拿到課堂上來,以促進課堂教學。
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是歷史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延伸,是歷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在歷史學科的重要表現。課堂中、書本上學到的歷史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得到印證和補充,通過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動、更鮮活、更深刻的體驗。本人所在的廣東省中山市,在這方面每學年都組織相關年級的學生到市博物館參觀出土文物,到烈士陵園參觀革命史跡陳列館,到孫中山故居,到煙墩山參觀古炮臺……這些活動,融圖片、文字、實物于一體,真切感人,起到了活的教科書作用。另外,許多中小學還舉辦一年一屆的包括歷史知識在內的中學生文科智力競賽,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第四,多種形式考察學生的能力
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能力的考察除了一些常規的小測驗、考試外,還可以定期布置1~2篇歷史小論文,題目可選擇學生較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允許學生發展自己個人的見解和看法,字數不限。通過這種形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創造性的歷史思維能力。或者每學期進行一次歷史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可不拘泥于本年度的學習內容,一來體現歷史知識的博大精深,二來考察學生知識面的廣度。
總之,要活化歷史教學,就必須不斷注入素質教育的新觀念、新做法。歷史教師應該永遠保持一種鮮活的學術探索精神,經常關注本學科的研究動態,從中吸取知識和學術營養,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為活化自己的教學提供必要的知識、理論準備。對此,許多學校和同行多有建樹。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永恒主題。
參考資料:
1.《歷史教學法》
2.《教育學》
3.《教育心理學》
4.《政治文明歷程》
作者單位: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