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西堯
看過《微型計算機》環保特刊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目前我國IT行業整體來說都缺乏貫徹環保理念的主動性,絕大多數企業都把通過歐美的環保標準當作一塊能為產品敲開國際市場大門的敲門磚。其實不光我國如此,即使在歐美日本等環保理念比較深入人心的地區,也需要通過高額的罰款和嚴厲的刑罰來保證整個市場的環保工作得以有序的進行。
什么是推動企業做一件事的最好的驅動力呢?馬克思先生早有結論:只有利潤,才能讓資本不遺余力。走私電子垃圾利潤巨大,所以不乏“Executive Recycling”這樣的投機份子,拆解電子垃圾能掙錢,所以貴嶼的外來打工者明知對健康有害還要硬撐;整個電子垃圾產業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不少相關干系人都要把這個“毒金礦”捂住。
那么IT環保產業有利潤嗎?至少目前看來,情況不太樂觀。即便是在發達國家,填埋與出口依然是處理電子垃圾時用得最多的兩種手段。顯然,填埋不僅沒有利潤,而且還會耗費土地和人力資源,而電子垃圾的出口則由于違反國際間貿易的道德,早已被各國明文禁止。目前來看,在發達國家有少數幾個現代化的電子垃圾處理廠,但是它們基本都屬于由政府或大集團支持、以展覽和研究為目的而建立的示范性工廠,它們是燒錢的實驗室、試驗田,而不是能產出利潤的土地。以目前處理技術下的投入產出情況來看,這些處理廠如果靠自身進入充分競爭的市場的話,唯一的結局就是被市場所淘汰。電子垃圾本身確實具有巨大的利用價值,但采用目前這些過于陽春白雪的技術來處理它們是否是得不償失?如果缺乏利潤支撐,這個行業除了政府不斷地砸錢進去維持運轉之外還有別的出路嗎?政府的投入始終是被動和有限的,沒有利潤,整個電子垃圾處理行業都沒有根本的驅動力,這樣是無法將整個產業盤活的。IT環保產業不能僅依靠外界的輸血來維持運轉,它需要具備自己的造血功能,而這種情況下新技術的研發和新市場盈利模式的探索就顯得尤為重要。
或許,可以考慮因地制宜地將貴嶼這樣的地方改造為自成系統的處理基地:不必急于在這些基地中大規模地進行機械化和現代化,首先應該統一對工人進行保護,統一處理二次污染,充分發揮本地勞動力廉價的優勢,讓整個系統有利潤產出,能夠自發的運轉起來。然后等待技術進步,處理成本下降之后,再逐步實現強代化的電子垃圾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