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華
摘要從劇情上看,《新結婚時代》既想表達“門不當戶不對”(即城鄉差異與文化差異)造成了夫妻感情破裂的主題,又想表達愛情可以戰勝一切(包括“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的主題。這樣的敘述使該劇的主題不確定,或者說出現了多主題的現象,這使得該劇的藝術價值削弱。本文對《新結婚時代》所表現的多主題敘述進行分析,并指出產生多主題的原因在于電視市場運作的需要,也是對官方意識形態的迎合。意在揭示電視劇藝術創造與市場商業運作和官方意識形態的內在矛盾。
關鍵詞《新結婚時代》;多主題;利益
一、《新結婚時代》的多主題敘述
《新結婚時代》的劇情緊緊圍繞顧小西和何建國結婚6年之后的種種家庭矛盾沖突展開。顧小西生長于北京的高知家庭,丈夫何建國來自沂蒙山區,從顧小西與何建國這一對來自北京高知家庭與邊遠農村的夫妻組合來看,他們婚姻的主要矛盾是與雙方的家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對于何建國的家庭來說,她,顧小西是一個要照顧丈夫、唯夫命是從的媳婦,自己的小家庭是“何家村的駐北京辦事處”,生不生孩子也不是夫妻倆的事情,而關系到何家的傳宗接代以及自己在這個大家庭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在北京生長的女孩,她不能理解為什么老家蓋房子要自己出錢,而且出那么多的錢,連何家村的一輛大卡車被扣這種事情也要加在他們的小家庭之上,甚至老家表姑夫家遷墳的事也與他們家掛鉤。而對于丈夫何建國來說,對自己貧困家庭的責任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推卸的。當自己的能力不能完成這種責任的時候,他只能硬著頭皮來向妻子的家庭求助,在這個過程中所受的委屈也使他變得越來越敏感、煩躁。兩個人的矛盾在老家瑣事的干擾下越積越多。顧小西與何建國之間矛盾激化使兩人都意識到“愛情”已經不能解決兩人之間的矛盾,為彼此的家庭所做的“交換”嚴重沖擊著兩人的感情。兩人之間的“愛情”對矛盾的化解越來越弱,在拋開種種感情因素之后。他們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兩個人婚姻關系的完成代表著兩個家庭的正式結合。
隨著劇情的發展,顧小西與何建國的婚姻矛盾因生育問題而逐漸激化。因為家庭的沖突造成小西的多次流產而形成了習慣性流產,生育問題成了家庭的主要矛盾。來自建國老家的壓力使小西喘不過氣來。而建國的眼神讓小西更是擔憂。隨后,因為建成(建國的哥哥)妻子的爺爺去世。顧小西和何建國被請回去支撐門面,而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后一面,顧小西再也無法忍受了,與何建國離了婚。到此,顧小西和何建國這對城鄉結合所產生的矛盾達到高潮。從前面的劇情來看,電視劇表達的主題是:婚姻就像世俗所言的那樣,兩人之間的結合應該門當戶對,否則,兩人之間再深厚的感情最終也會被雙方的家庭壓力摧殘,從而使兩人分手。
然而,編劇者并不在此結束故事的敘述,劇情的發展是,小西在何建國的對以前抓鬮作弊而有機會讀大學的故事敘述中原諒并理解了何建國。二人的婚姻關系得以恢復。再者,該劇的結尾讓何建國的父親如何都要“傳宗接代”的強硬態度忽然轉變,他為兒媳婦帶去了治療不育癥的土方子,并強調了“不要孩子也沒關系”“男女都一樣”的想法。就這樣,種種矛盾自動化解,而何父帶來的土方子也發揮了其功效,讓顧小西與何建國生下了一對龍風胎,一家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稱心如意,走向了“大團圓”的結局。
從劇情的轉變可以看出,編劇內心的天平由世俗觀念一邊急速倒向了純粹愛情一邊(愛情能戰勝一切,可以使兩人的婚姻繼續)。這使得戲劇出現了多主題的現象,而且兩個主題是相互矛盾的。再者,編劇者花很大的篇幅來敘述“門不當戶不對”造成婚姻的毀滅。既然“門不當戶不對”這已成為全劇矛盾的爆發點,小西已經認定是這場“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留下的遺憾,是不可饒恕的。從敘述的邏輯上看不可能有二人和好的劇情。加之劇的最后何父“傳宗接代”的強硬態度忽然轉變,所有的矛盾都自動化解。這樣,戲劇的敘述出現了不嚴密之處,當然這些不嚴密之處都是編劇者想表達這個主題又想表達那個主題而造成的。這樣的敘述使得該劇的藝術削弱。這是編劇者考慮不周還是思想的矛盾造成的呢?我想作為冷峻而又犀利的婚戀生活的觀察者的王海鸰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錯誤。下面,本文試著分析這種矛盾敘述的原因。
二、原因分析
1、提高收視率的需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視業大規模地走向市場化。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甚至是在一種市場崇拜的語境中,編劇者必須考慮到收視率,有較高的收視率就意味著有豐富的金錢回報。作為情感劇本的寫作高手的王海鸰,她與導演間的合作是很默契的,她不能不考慮這個市場因素。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她覺得編劇的職業讓她能把各種痛苦轉變為財富,“不是矯情的哲學意義上的財富,而是真正轉變為錢和名的物質、精神財富”。編劇就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生活的經濟來源。因此她必須使她的劇本符合市場運作規律。
“門不當戶不對”造成兩人的感情破裂和愛情的力量戰勝一切的雙主題使觀眾各得所需,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雖然,雙主題意味著主題不明確,從創作上來說是失敗的。但對于一般的觀眾來說,他們不會從創作的角度去觀賞電視連續劇,而更多地從電視連續劇中找到生活和情感的共同點。如果契合他們生活和情感的共同點,勢必引起共鳴,從而熱情的、不知疲勞地觀看電視劇。9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城鄉婚姻結合的幾率更高,許多城市市民的婚姻組合是城鄉結合、他們面臨的矛盾正如《新結婚時代》中顧小西和何建國所面臨的、編劇者把城鄉結合引起的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多觀眾從中找到了跟他們生活相同的現象,隨著劇情的深入,他們深陷電視劇中而欲罷不能。還有些觀眾從這些矛盾中印證了他們對生活中的類似現象的判斷,內心不由升起自豪感,從而達到的精神滿足。另外,對于愛情戰勝一切矛盾的主題體現,也是觀眾所需要的。當代社會,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物質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越大,物質對人類美好的東西(比如美好的愛情、親情以及人類的傳統美德)的摧殘也越嚴重。人們一面擺脫不了對物質的強烈占有欲,另一面則比以往的任何時代更加需要、更加懷念美好的愛情、親情以及優良的品德。《新結婚時代》中最后的劇情寫有情人最終生活在一起的故事,體現出愛情戰勝生活中種種矛盾的主題,補償了人們心理上的缺失,使觀眾在經歷了痛苦的情感歷程后終于得到了心理的滿足。兩個主題從不同方面吸引觀眾,提高了收視率。
所以,我們說編劇者在劇的前部分是尊崇傳統世俗戰勝愛情觀念的,而后則體現了愛情戰勝世俗觀念,這種多主題的敘述是由電視行業市場化后市場運作的規律決定的。
2、投合官方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
雖說1990年后電視業走向市場,受市場經濟的控制,但在中國,官方意識形態的控制是不能放松的。電視業在順應經濟規律的同時,不能不考慮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所以,電視的編劇者要找準敘事的視角,既要提高收視
率、拉來贊助,又要契合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當代中國社會屬于社會的轉型時期,經濟、政治上的變革帶來家庭上的變化。家庭中的不穩定因素越來越多,離婚率逐年增長,家庭中的不穩定影響到社會的不穩定,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執政者對國家的治理,因此這幾年以來,官方把建立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重要的治國戰略。如果電視連續劇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經驗和觀念意識與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相吻合。那么觀眾的觀念、意識就會沿著有利于官方意識形態建設的方向發展。
《新結婚時代》所涉及的門當戶對或說城鄉戀是較普遍的、很現實的社會現象,在中國特殊的社會語境中一直不乏其原型。由于歷史的遺留和改革的深入,大多數城市大眾都與農村階層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大多數人的家庭生活都多多少少受到這種天生不合理的城鄉二元對立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一些“城鄉混居”的大城市或移民城市,城鄉婚姻結合已經成為普遍性的存在。這樣的結合產生出來的問題和矛盾也正如劇中所體現的那樣,原本相愛的兩人要么分道揚鑣,擱淺在社會上的是飽受傷害的兩個人和雙方的家庭,或者是無辜的孩子;要么雙方相互諒解,兩人和睦相處。從治理國家的官方來說,當然更愿意看到后者。
該劇的創作者不可能不考慮這個因素。該劇創作者一直讓顧小西、何建國二人在愛情與家庭的矛盾中煎熬,讓“純粹”的愛情與“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進行抗爭。劇中一方面歌頌了“純粹”的愛情,一方面又展現了“門當戶對”對于兩個家庭的幸福的重要性。戲中展現更多的是“門不當戶不對”造成了小西和建國離婚。然而,我們看到電視劇最終設計了何建國在決定他和哥哥誰上大學時抓鬮作弊的情節,來解釋他一貫對家里的屈從和順服,因為“他偷了他哥哥的人生”。而顧小西知道這個“秘密”之后,亦同何建國和他的家庭達到了精神的理解和關系的和解。何父宣稱生不生孩子也沒有關系,而何父帶來的秘方也發揮了作用,一年后小西生下了龍鳳胎……一切沖突和矛盾得到解脫。劇中兩人相互諒解、和睦相處、生活幸福的劇情傳達出來的觀念意識是——相愛的人之間多些諒解,任何矛盾都可以解決,什么困難都可以戰勝。這與先前的門不當戶不對引起的夫妻離婚(這樣的劇情固然符合社會現實,但卻無法給人希望,而且能引導現實生活中類似何建國和顧小西這樣結合的夫婦的離婚)相比,當然更符合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因此,編劇者在戲劇的前面把“門不當戶不對”造成的婚姻悲劇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后,劇情硬轉,表現愛情戰勝一切,相愛的人最終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主題。這樣的處理除了考慮觀眾的心理需要(已在前面闡述)外,還有意迎合官方的意識形態建設。早在《新結婚時代》熱播時,王海鸰接受采訪時說,這樣的結局(愛情戰勝世俗觀念,以光明的尾巴結束)有一些匆忙,既是與市場與政策妥協的結果,也是因為考慮到觀眾的審美心理,“各自家庭的分分合合,相愛的人不能聚首,這樣殘忍的故事里,如果再續上一個殘忍的結尾,我覺得會讓人看不到希望,有點于心不忍。”至此,我們看出電視劇《新結婚時代》其實是一個妥協的藝術。
總而言之,《新結婚時代》出現多主題現象,既是提高收視率的需要,也是投合官方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劇本創作不遵從藝術規律而需考慮市場因素和政治因素,這是中國轉型期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