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摘要由于我國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翻譯顯得尤為重要。而影視翻譯是優秀作品走向國際市場并得到廣泛認同的關鍵,也是翻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是從動態對等理論角度對電影字幕翻譯進行系統性研究,以期望觀眾用最小的努力來充分地理解電影。這樣,通過影視翻譯的跨文化交流才能取得成功。
關鍵詞字幕翻譯;動態對等;尤金·奈達
一、尤金·奈達與動態對等理論(Dynamic Equivalence)
隨著20世紀60年代語言學的發展,現代語言學所取得的成就被廣泛應用于翻譯研究,特別是成分分析和對等性的研究上。在理論家當中,尤金·奈達的理論覆蓋面最為廣泛,幾乎涉及了翻譯中的所有問題。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提出了動態對等理論(Dynamic Equivalence),即等效原則。該理論打破了中國傳統翻譯論中靜態分析翻譯標準的局面,提出了開放式的翻譯理論原則,為我們建立新的理論模式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尤金-奈達利用信息論原理,闡明了“動態”就是指要有兩種關系之間的對等:一方面,原語作品和原文讀者的關系;另一方面,譯文作品與譯文讀者的關系。那么動態對等原理就是譯文接受者和譯文信息之間的關系應該與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間的關系基本上相同。“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詞匯對等;(2)句法對等;(3)篇章對等;(4)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原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根據奈達的理論,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的在目的語中再現原語的文化內涵。
二、影視翻譯的對等
影視劇是一門“有形有聲,形聲結合”的藝術。其中的畫面與聲音起著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作用。影視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它和其他翻譯形式并列,比如小說翻譯、詩歌翻譯和散文翻譯。作為文學翻譯的一個分支,有與文學翻譯的相通之處,遵守著文學翻譯的一般準則,但在更大程度上它還是受制于影視藝術本身的特殊性,用帶上鐐銬跳舞來形容影視劇的翻譯實在是再生動不過了。譯者在選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再現原片的思想性、藝術性以保證翻譯語言的準確與生動的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長短、節奏、換氣、停頓乃至口型張合等諸方面問題,甚至還要與劇中人物的表情、口吻等保持一致。這些都對影視翻譯的語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奈達強調在翻譯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讀者”的接受問題。譯者應當盡可能完整地表達原作的主題和精髓,因此他們不僅要翻譯熒屏上的字幕,還要譯出其中蘊涵的信息,即除卻逐字逐句的翻譯,還應該考慮話語環境以及情節和主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因素。錢鐘書說過如果譯作讀起來沒有絲毫是翻譯出來的感覺,好似原創,那么這些作品則是高質量的。只要處理得當,戴著鐐銬同樣也能跳出令人賞心悅目的舞姿。盡管影視語言的翻譯存在許多特殊性障礙,但只要我們不斷實踐并從實踐中積累經驗,肯定能譯出使原影片人物靈魂復活的對白,再現影片的思想性、藝術性,讓越來越多的受眾喜愛譯制片。下文將結合英語影視劇本漢譯過程中的一些實例和影視翻譯語言的特點對如何采用對等原則翻譯影視作品進行闡述。
1、水乳交融性
語言交融性指的是影視劇中人物的語言、音樂及動態畫面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的。對話應該和手勢搭配協調,跟上情節的發展。還有其他演員的形體語言,如點頭、搖頭、手勢等也是影視語言的一部分。這樣影視語言就包括口頭語言和非口頭語言兩部分。因此,譯者翻譯依據的基本原則就是“清除電影構成符號內部的冗余信息”。
例1:Doctor Cooper:I have been Wendys familydoctor since she was……this higb。
譯文:我在文蒂這么高時就是她的家庭……醫生。
改譯:我開始做文蒂家庭醫生時她才……這么高。(此處醫生做了一個手心向下的手勢)
在原文影片中,這句話的結尾詞是high(高),恰好和醫生說話時比畫身高的手勢相吻合。而譯文結尾卻落在“醫生”上,與畫面中人物動作不協調,改譯后,譯文與動作更加協調、自然。這就是口頭語言和非口頭語言相互交融的效果。
2、通俗易懂性
Baker指出:影視對白譯文的主要任務是在電影多元符號環境中準確地將影片人物的原語對白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疊加在銀幕上,即將電影語言聲道提供的符號轉換為語言視覺通道的重要元素——目的語字幕。觀眾在看電影時,面對以上所提供的符號沖擊,將大腦接受到的各種符號綜合成一個整體,從而理解電影傳遞的文化信息。但是沒有一部影視劇是能夠完全聽懂的,也沒有一部影視劇是能夠完全用眼睛看懂的。觀眾必須能聽懂劇中人物的對白才能看懂影視劇,才能欣賞這部影視劇,這部影視劇的整體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因此將影視對白轉化為字幕譯文時,語言必須要通俗易懂,自然上口。對白譯文的服務對象是影視觀眾,要適應觀眾的需要,為觀眾所接受。當然,通俗易懂并不等于粗糙,并不等于平淡無力。通俗的語言也能講得變化多樣,也能講得搖曳生姿。
例2:《亂世佳人》中的經典對白:Mr.OHara,have you been making a spectacle of yourself running about after a mall whos not in love with you?When you might have any of the bucks in the country?
譯文:你是不是在追求一個不愛你的人,招人恥笑?這個國家的男人你可以隨便挑呀。
“buck”原指雄性動物,這里則是指男人。觀眾從中可以看到父親對斯佳麗的百般寵愛以及父女間親密無間的感情。簡短、直接、生動,語言非正式化,多俗語、俚語及語氣詞等等,使譯文的語言更口語化,更通達。
3、時空差異性
May oral,Kelly和Gallardo將影視配音和字幕翻譯的制約因素分為六類:時間、空間、音樂、圖像、語音和口語(time,space,music,image,phonetics,spoken language)。具體到影視對白翻譯主要涉及兩個制約因素:時間和空間。時間指語言和圖像的同步配合,必須在和源語話語大致相同的時間內完成信息傳遞。另外每行字幕必須在屏幕上停留足夠觀眾掃視的時間,一般以2—3秒為宜。空間指屏幕上可容納的語言符號數目字幕。通常,說話的速度越快,壓縮量越大。電影對白翻譯者必須決定取舍的內容。由于時、空的制約,當譯者決定字幕譯文取舍時,字幕譯者常常要采用縮減的翻譯策略。濃縮(condensation)即只譯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壓縮性意譯(reductive paraphrasing)指用較為簡短的語句譯出原話的意義;刪除(deletion)當然就是完全略去不譯了。
4、聆聽無注性
影視劇的語言是閃現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現即逝,不像書本上的文字可供讀者前后參照,用眼睛去欣賞。影視劇的語言主要是通過演員用口說出來的,觀眾必須用耳朵去聽。也就是說,在欣賞一部影視劇時,觀眾必須同時用眼睛和耳朵。看畫面聽語言二種行為同時發生。這種實現信息功能的特定方式對字幕翻譯形成了另一個制約。那么,譯者必須保證觀眾能以最少的努力獲取最清晰的信息。然而,接受的途徑不同對譯文的要求也必然會不同。同一句譯文,用眼睛看也許沒什么問題,但一旦觀眾用耳朵聽時,經常會顯得不自然,甚至會引起歧義、誤解。例如,盡管英語中的人稱代詞“he”“she”“it”在漢語中有相對應的詞語,但是這幾個對應詞語在漢語里的發音卻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最好翻譯出相應的具體詞語,否則聽眾很難區分到底是“他”“她”還是“它”。
電影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字幕譯文既要滿足各種限制,又要保持與影片畫面的默契,充分表現故事情節、情景和文化內涵。中西文化雖然存在很多相通之處,但也存在很多沖突。這種文化沖突在翻譯中也是很難處理的。在以書面形式出現的翻譯中,譯者還可以采用夾注、尾注的方式進行解釋說明。但這種方式在影視劇的翻譯中是萬萬行不通的。對白譯文應設法轉換文化意象、彌補文化空白,使觀眾更易理解電影內涵。
例3:Classmate A:You can lead a blonde to water,butyou cant make her drink.
譯文:你得到她的人也不會得到她的心。
原文的含義是:想贏得這位美麗女子的芳心乃徒勞之舉。但其文化意象在漢文化中并不存在。由于字幕的時空限制,該譯文采用意譯將其內涵一語道出。
三、結語
對于影視作品的翻譯,動態對等原則也許會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一定的作用,達到等效。但是同其他理論一樣,對等原則也不是萬能的。有些學者發現在一些情況下可能達不到對等效果。對等只是相對的,而不對等才是絕對的。影視翻譯領域需要更多其他的理論原則對其補充,以期拓展譯學視野,建立我國完善的譯學體系。“見之于文,形之于聲,達于觀眾,耳目能懂”是廣大譯者追求的目標,也是對白翻譯必須遵循的準則。現階段我國影視翻譯的總體質量還未達到較高水平,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這需要譯者不斷探索、完善影視對白翻譯技巧,推動影視翻譯理論和影視翻譯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