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一個時期以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兩種表述都經常性地出現在講話中、文件里和媒體上,但卻很少有人去深究到底哪種說法更恰當、更準確,因而造成兩者長期并存的奇特現象。從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和教育發展的實際來看,顯然應該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它提出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和通過努力所要達到的目標,把人民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教育成敗得失的標準,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和教育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的特殊地位,也客觀地反映了現階段我們的教育還不能讓人民群眾完全滿意這樣一種現實。
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則把“人民滿意的教育”當作了已然存在的現實,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已經是“人民滿意的教育”,只要“辦好”就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與它的本意卻相去甚遠,也與現實不相符合。其主要問題,在于它把“已然”和“未然”相混淆,使“人民滿意”成為了現實而不是所要達到的目標。如果一定要用“辦好”來表述的話,它的正確說法只能是:辦好教育,讓人民滿意。退一步說,即使我們的教育已經是“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句話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因為既然“人民滿意”了,就已經達到“辦好”的最高境界了,我們還需要怎樣“辦好”呢?難道還存在沒有“辦好”的“人民滿意的教育”嗎?
如果說從“人民教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的話,那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則是新時期對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的目標和要求。而是否達到這樣一個目標和要求,不是領導說了算,也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由廣大人民群眾說了算。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對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政府行為的逐步到位,各項保障機制的逐步實行,教育整體規模的擴大和質量的提高,使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看到,城鄉差別、地域差別的存在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相對短缺,使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一些地方還沒有完全實現,教育公平問題還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還不是很高,要使我們的教育成為“人民滿意的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面對這樣一種現實,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人民群眾在我們不準確的表述中“被滿意”。
這是一個不該出現的問題,也是許多人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在很長時期內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沒有得到及時的校正。就在前不久的教師節,很多場合仍然在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雖然只是一句話的問題,但分析起來,其中透出的信息中隱含著一種居高臨下、為民做主的官本位、權本位的觀念,“被滿意”和“被就業”、“被增長”等現象一樣,反映了當下社會功利浮躁風氣的盛行與政府部門責任意識的缺失和民本理念的淡薄,是不斷膨脹的政績沖動在話語體系中的體現。
這里絲毫沒有故弄玄虛的意思,在我們現實的話語體系中,除去許多空話、大話、套話外,經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表達,充斥著我們的視聽,影響著我們的判斷。有一些雖然在語句上找不出什么毛病,修辭上看不出什么錯誤,但常常在已然和未然、愿望和現實之間模棱兩可,語意含混。比如在一些講話、報告、總結中,我們聽不出哪些是已經完成的工作,哪些是剛剛出籠的打算;哪些是已經取得的業績,哪些是尚未達成的目標;哪些是落到實處的成效,哪些是無從驗證的推測;哪些是付諸實施的行動,哪些是寫在紙上的空想:一概沒有明確的界定,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牛馬難辨。有時候僅僅是發了一紙公文,便用“極大地調動了”、“有力地促進了”、“有效地加強了”之類不著邊際的詞語來加以渲染;有些工作并沒有多少實質性進展,便已“取得顯著成績”、“收到良好效果”、“得到廣泛好評”……凡此種種,包含了很多想當然的因素,而聽者又無從考查核實。正是這樣的“經典語言”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話語體系中,吹起一個個政績泡沫,使得政府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在群眾中的形象受到損害。文風體現作風,類似這樣的表述方式,實際上和統計數字摻水造假沒什么兩樣。而由于語言本身的寬泛和靈活,在文字游戲面前,人們很難像對具體數字一樣憑直覺做出判斷,更不容易讓人對其產生警覺,因此,它的危害有時可能比摻水的數字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話語體系,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杜絕“被滿意“之類的問題,還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們的一些職能部門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弄清自己的職責所在,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認認真真研究問題,扎扎實實做好工作,就一定能夠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