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東
1949年10月1日,在廣大中國人民的一片歡呼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對于落后的甘肅教育來說,新中國的成立無疑為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而甘肅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60年來的發展史也表明,新中國的成立及其后的改革開放確實讓甘肅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
甘肅省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蘭州電報總局創辦的“電報學堂”,當時有學生10余人。學生主要學習電報業務,畢業后則分配至省內各地新設的電報分局工作。
從1907年開始,甘肅省先后設立了農林學堂和礦務學堂及織呢藝徒學堂。1920年,甘肅省設有實業學校4所,其中省立甲種實業學校2所,縣立乙種實業學校2所。1922年,全省實業學校陸續變更為職業學校,并新增設了一批高級和初級職業學校。至解放初,全省共有各類職業學校10所。
解放后,甘肅省人民政府全面接管了全省的職業學校。除了對原有職業技術學校進行調整改造外,人民政府還創辦了一批技工學校、農業中學和職業中學。1951年,為了適應恢復和發展生產的需要及解決解放前遺留下來的失業工人的就業問題,甘肅省人民政府勞動局決定采取開辦轉業技術訓練班、委托代培等方式,來訓練工廠企業所需的技術工人。1953年,全省開始在原技術訓練班的基礎上創辦技術工人學校。這一年,原山丹培黎工藝學校遷至蘭州十里店,并改建為蘭州石油技術工人學校,成為全省第一所技工學校。到1956年,全省共有技工學校12所,在校學生5872人。而在此后的一年里,全省新增中等技術學校5所,在校學生人數也比1956增長將近一倍,達到10201人。
1958年,為了貫徹國家“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的方針,甘肅省新建了一大批中等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同時,還開辦了303所農業中學和117所職業中學。至1960年,全省共有中等技術學校108所,技工學校44所,農業、職業中學204所,三類學校在校學生總計62634人。
甘肅省還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對職業技術學校在全省的布局進行了調整。這改變了以往職業技術學校布點過少,過于集中于少數幾個城市的現狀。
與此同時,甘肅省成人教育在解放后的十年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甘肅省實施社會教育始于1912年,當時以通俗教育和識字教育為主要內容。1913年,在蘭州成立了通俗宣講事務所,其主要任務是定期向民眾宣傳時事動態、禁煙戒毒、放足上學等內容。隨后各縣仿照省會的做法,也設立了通俗講演所或通俗演講團。到1923年,全省設有通俗講演所88處,通俗講演團24個。1947年,全省6歲以上居住人口有590.3萬人,其中文盲516.4萬人,占87.5%。1949年,全省的文盲率降為84%。
解放后,根據“有重點地開展群眾的文化和政治教育”的方針,全省逐步實施了工農業余教育。慶陽、蘭州、酒泉、張掖等地首批開辦了冬學和夜校,在農民中開展識字教育。到1952年,全省共有冬學點15300處,職工業余學校73所,市民業余學校78所,干部文化補習學校2所,參加各類文化學習的工農群眾達到122萬人。1953年到1954年,在“以工人、干部教育為重點,農民教育有意識地放慢一步”的方針指導下,甘肅省干部業余文化學校增至41所,學員也從1952年的1435人增加到1954年的9620人。
1958年,全省參加業余學習的人數達到249.9萬人,但由于受到“大躍進”、浮夸風的影響,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1960年后,由于受國民經濟發展困難等因素的影響,甘肅省工農業余教育基本停止。
二
“文革”期間,甘肅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包括農業中學、半工半讀技術學校和技工學校在內的54所學校,或停辦,或改作工廠,或改為普通中學。1969年時,全省中等技術學校僅余10所,農業中學則連一所也沒有留下。保留的10所全日制中等技術學校,由于停止招生和停課,實際上也處于停頓狀態。這造成了全省中等教育結構的嚴重失調。據蘭州市1976年統計,全市高中階段在校學生中,中專、中技的在校學生人數僅占7%左右,而普通高中的在校學生人數則高達92%以上。這不僅造成大批中學生升學、就業困難,而且使得工農業生產中初、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
在成人教育方面,“文革”時,全省各級業余教育管理機構被撤銷,工農業余教育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從統計數字來看,1972年后全省參加掃盲的人數達到了100多萬人,但大多是在“政治夜校”開展“政治運動”,而對文化的學習則流于形式。1972年后創辦的“七·二一工人大學”、“五·七紅專學校”也時常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
三
1979年后,全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80年,全省恢復開辦了3所農業中學。到1983年,全省中等技術學校發展到47所,技工學校增加到33所,農業、職業中學達到74所,并在普通中學附設職業班74個。到1986年,全省設有79所中等技術學校,在校學生25417人;農業、職業中學168所,在校學生41816人;技工學校55所,在校學生20990人,再加上中等師范學校的在校學生數,全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在校學生總計超過10萬人,占全省整個高中階段在校學生人數的31.7%。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省成人教育開始恢復發展。1979年,全省各地開始恢復建立工農教育機構,恢復成人教育學校。1980年,甘肅省教育局(即今甘肅省教育廳)召開專職干部會議,制定了《甘肅省職工、農民脫盲標準和檢查驗收試行辦法》。隨著各級成人教育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各項管理制度的確立,全省各級各類成人教育逐步得到了發展。
1979年后,有關部門對“文革”中開辦的“七·二一工人大學”進行了整頓,把其中條件好的改辦成了職工大學。同時,還創辦了新的職工大學,一些普通高等院校也恢復和新辦了函授大學、夜大學。到1986年,全省共有職工高等學校、干部管理學院19所,其中國務院部委、國家直屬企業主辦的有9所,省級部門、企業主辦的有10所,在校學生4748人,共有教職工1477人,其中專任教師697人,并有1634名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
四
新世紀初期,為全面貫徹國家《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實現甘肅教育跨世紀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使教育更加有效地為甘肅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有關部門制定了《甘肅省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就中等職業教育而言,提出了實施全省“職業中學建設工程”的發展目標及加快全省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步伐的要求。
1999年,全省有各類職業學校177所,教職工6371人,專任教師4615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29.08%,在校學生達到了49866人。同時,全省中等職業教育改革也有了較大進展。到1999年底,全省64所普通中專施行了并軌,其占全省中專總數的57%。這有力地促進了全省普通中專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
到2007年,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過各地教育部門和職教戰線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全省職業教育取得了進一步發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共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344所,在校學生30.55萬人;教職工21585人,專任教師14386人。這一年,有關部門還認定莊浪縣職教中心、秦安縣職教中心、玉門石油機械中專等3所學校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從而使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達到45所,同時還推薦甘肅理工中專等7所職業學校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1997年,甘肅省高等職業教育開始起步。當年,西北師大旅游管理(烹飪)三年制(大專)高職班招生35人;蘭州師專實用電子技術三年制(大專)高職班招生40人。經過十年的發展,到2007年,全省高職(專科)學校達到21所,在校學生12.26萬人,畢業學生3.10萬人,教職工9897人,其中專任教師6559人。
進入新世紀后,全省成人教育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99年,全省動員31.31萬文盲、半文盲參加了掃盲學習,脫盲25.6萬人。成人高等院校在這一年招生16395人,畢業1.27萬人。成人中等學校招生1.70萬人,畢業1.17萬人,在校學生總計為4.46萬人。到2007年,全省成人小學(包括小學班和掃盲班)在校學生42.78萬人,畢業39.24萬人;成人高等院校招生3.24萬人,畢業3.06萬人,在校學生8.74萬人。
60年來,甘肅教育事業雖然也經歷過挫折,但是,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廣大教職工以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在甘肅教育發展史上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這一座座豐碑,將激勵后來者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甘肅教育事業的發展中去,甘肅教育事業也會因此而蒸蒸日上!
(文中涉及到的資料、數據均引自《甘肅省志·教育志》和《甘肅教育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