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寶勝
〔關鍵詞〕 史論結合;階段史論;章節史論;背景史論;節目史論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53—01
歷史學講究史論結合,要求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在中學歷史教材中,史論結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階段史論 階段史論是指在歷史發展的某一特定時期內,通過對已經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得出具有總結性、規律性認識的歷史結論。如人教版《中國古代史》,就按中國古代史發展階段特征分為: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由盛而衰,明清時期。所以,階段史論的表現形式通常是起止時間里的內容為史,劃分理由、特征為論。
章節史論 通常是章為論點,說明了歷史看法、歷史特征,節為史實。如人教版《世界近代史》上冊教材第一章標題是“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這是本章的核心問題,也是15至17世紀歐洲歷史的階段特征。圍繞該論點教材搜集了大量歷史素材,并透過四個層面進行分析:第一節“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從商品經濟的推動作用這一角度講了“興起”過程及原因;第二節“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從資本需求和國際關系方面講了“興起”的影響;第三節“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從意識形態領域講了“興起”的影響;第四節“尼德蘭革命”,從政治角度講了“興起”的影響。這種以史統史的反映某一重大歷史活動過程的章節結構,課文中對各過程分期的看法、各階段歷史事件產生的作用、影響乃為論,可謂史中藏論。
節目史論 一是主要以節為論,以目為史。如人教版《中國古代史》第二章中第三節“兩漢的政治經濟制度”為論,黑體小字“刺史制度”、“郡縣制與封國并存”、“察舉制”、“編戶制度”為史。二是個別節目都為史。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鴉片戰爭”為史,黑體小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經過”都也講的是史。這是以史統史,然行文潛臺詞卻是中國的落后,清政府的腐敗,即史中藏論。
目點史論 即每節中黑體字小目為論,說明該目的知識點為史。如人教版全日制高級中學教科書《中國古代史》第二章第一節第二個小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為論,而論證該目的,如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中央地方官制和行政機構、頒布通行全國的《秦律》、統一度量衡、書同文、焚書坑儒等內容則為史。
背景史論 背景往往表現為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條件,交待歷史背景的目的則是為了說明歷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背景史論其構成則多是由論統史。如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個小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講的是鴉片戰爭的根本起因,課文以“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已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及“正當清朝衰落之時,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為觀點,以當時中西方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表現為史實,說明了戰爭的不可避免性。
經過史論 歷史經過反映了歷史事件發生、發展的具體過程,但其中往往也帶有編史人的觀點與看法。如美國獨立戰爭的經過,教材以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克星頓槍聲、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英軍約克鎮投降為史,反映了戰爭的發展過程,相應的以每個史實導致的影響、作用為論,有史有論,產生了很強的說服力。
結果史論 結果是歷史事件的結局,一般而言,有兩種結果,或是成功,或是失敗。那么,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中,分析的理由便為論,依據便為史。如人教版《中國近現代史》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這兩點為論,而《天朝田畝制度》是不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領導者爭權奪利的天京變亂,偏師北伐則為史、為據。
意義、影響史論 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會產生現實的或長遠的影響,于是便有了歷史意義或歷史影響。在歷史意義或歷史影響的闡述中,也是有史有論的。如《中國近代史》中“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教材中指出了三點:進步性、愛國性、啟蒙性。而論據則分別指向維新派政治上主張變封建制度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思想上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并對封建文化進行抨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