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英
人與樹有著不解之緣,有樹的地方可以沒有人,但有人的地方一定有樹。
人與樹相依相伴也相互依存。人呼出的二氧化碳被樹吸收,經光合作用后,又吐出氧氣。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口氣。這氣正是樹饋贈的氧氣啊,人與樹真可謂名副其實的息息相關,并因此而生生不息。
人是會走的樹,樹是站立的人。人有秉性,樹有性格:枝柯纖細低垂形若含羞少女,流露陰柔之美;主干粗壯偉岸儼然彪形大漢,充滿陽剛之氣。這不是典型的剛柔相濟嗎?樹也有感情:沐浴春風,抽芽吐蕊,定有幾多愉悅;花團錦簇,招蜂引蝶,不由一番得意;落英繽紛,秋風掃葉,難免感傷之情;碩果累累,冰霜將至,頓作遲暮之思。及至樹倒猢猻散,又是怎樣的失魂落魄啊。
樹是人生的生動寫照。人之初生,若幼苗破土,稚嫩纖弱,故澆之灌之百般呵護。稍長,則無拘無束枝杈橫生,故修之剪之以正其身。“樹大自直”的說法,實是誤人子弟。不知不覺已人到中年,恰如樹正當茁壯茂盛。既要開顏色形狀各異的花以娛人耳目,又要結味道各異大小不同的果實以飽人口福。葉要能作飼料,枝要宜編筐籠。即使樹到暮年,樹心空虛,枝干枯萎,樹皮還要做最后努力汲取營養水分長出幾枝嫩葉,以示生命堅強,這就是樹的品德。人何嘗不是如此?
與時俱進度晚年
□ 關義書
道教典籍《云笈七簽》曰:“耳目唯有聰察,神采彌加精明,智將年與共遠。”—耳聰目明,精神煥發;面貌跟時日更新,智慧隨年齡增長,也就是說要“與時俱進”。
60歲退休,還有二十年或者更長的空閑時間。日本人把這段時間叫“第二人生”,他們退而不休,繼續尋找新的工作。日本政府則在全國成立了許多“銀色工作中心”,通過這些中心,為成千上萬的老人找到工作。
英國一份調查報告稱,在衰老較快的老年人中,約76%是由于心理衰老,因老年人一旦退休后,大都有一種失落感,以致誘發種種衰老病癥。因此提倡“老來俏”,使老年人“忘年”、萌發童心,超越生理年齡、追求晚年幸福。
中國老人正幸逢盛世,除了獻余熱、“老來俏”等外,還要學會享受。比如少為兒女操心,不為生活所累,兒孫自有兒孫福,少一點“千歲憂”和“杞人憂”。改善一下消費觀念,孩子們送來幾百元一套的“時裝”,或請去光臨一下高級酒樓,皆可理直氣壯地接受。有錢了到外面去觀光旅游,徜徉山水,也不失為樂事……
跟奔騰的時代接軌,與前進的世界共榮,做一個與時俱進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