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君
一位足部外傷后頑固疼痛屢治不愈的患者,因不堪忍受足痛的折磨,竟自縊身亡,令人痛心。
痛定思痛。如果病人在疼痛久治未果后能想到去看疼痛科,或許還會獲得一線生機,不至于被疼痛逼上絕路。為什么沒去?因為不了解—既不了解慢性疼痛作為一種疾病眼下已有醫可治,也不了解目前在一些大型醫院里已有了專治疼痛的疼痛科。
其實,對于疼痛科這個新興學科,眼下不了解的人還很多。因此,本期特請疼痛科專家為讀者解讀疼痛診治的相關知識。
目前對疼痛科的不了解,不僅限于一般百姓,還包括不少非疼痛科的臨床醫生,以致在關鍵時刻不能為患者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可見,在全社會普及疼痛診治的相關知識是何等必要!
疼痛在醫學上有許多分類,其中最簡單易懂的就是把疼痛分為急性疼痛(好痛)和慢性疼痛(壞痛)。急性疼痛是疾病的癥狀,其出現的概率約占各臨床科室門診患者來院就診原因的一半。為什么稱其為好痛呢?因為它作為警示信號可以提醒人們:“你有病了”。接診醫生可根據這個疼痛信號去查找病源,并最后作出診斷。當疾病治好時,疼痛也就消失了。若疼痛持續存在超過4周,則為慢性疼痛。而慢性疼痛已不能被看做一個“癥狀”了,其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例如關節痛、三叉神經痛、癌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及偏頭痛等。在這種情況下,“痛”就是“病”,只有治好痛才能治好病。為什么又把慢性疼痛稱之為壞痛呢?因為它既難診,又難治,給患者帶來痛苦,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
據統計,約占全國人口35%的人群患有慢性疼痛。由于沒有專門診治疼痛的科室,一直處在“疼痛科科治,科科治不好”的境遇中,致使那些備受疼痛困擾的患者,尤其是其中約10%的嚴重疼痛病患,輾轉于各大城市、各大醫院和多個科室之間,經多名醫生診治,耗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備受煎熬卻終難獲得滿意效果,真的很無助!
所幸我國政府已于2007年7月16日發布文件(衛醫發[2007]227號),要求在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增設與內、外、婦、兒、麻醉科等一級臨床科室同等的科室—疼痛科。目前在一些城市的二級以上醫院里已先后開設了疼痛科,尚有許多醫療機構的疼痛科正在籌建中。
什么情況該看疼痛科呢?作為普通百姓,只要自己覺得疼痛,感到痛苦,而且持續時間已超過4周,就應該到具有資質的正規醫院去尋求疼痛科醫生的幫助。而對于臨床醫生來說,倘經自己診治的患者已逾4周而疼痛依然存在,導致患者不滿意,自己也很無奈時,不要忘了還有值得信賴的朋友—疼痛科醫生,他們會為患者解困,為您分憂。
有鑒于慢性疼痛對人們生活質量的嚴重影響,國際設有“鎮痛日”,中國設有“鎮痛周”。人們應該轉變觀念,對慢性疼痛不提倡靠“個人意志”去強忍硬扛,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為患者解除疼痛也是醫生應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