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珠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定義及意義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其中包括公共文化的服務設施、各種資源、服務系列,以及資金、人才、技術和相關保障機制等,它為社會文化生活和活動提供保障、創造條件,為社會民族文化的發展進步提供豐厚堅實的基礎。
二、群藝館、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部分
公共文化服務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新領域,也是擺在我們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文化事業單位的群藝館、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直接為公眾提供服務的主體之一,有著廣泛而重要的作用。
當前,各地群藝館、文化館以切實增進自身的公益性職能為契機,大力加強公益文化工程建設,組織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以便構建起一個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
三、基層群文隊伍建設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地位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除了要加強自身的管理人才和業務人才的建設外,建設一支有能力、有潛力、有活力的基層群文人才隊伍尤其重要。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堅實基礎
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要建立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自然離不開人,離不開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基層業余文化隊伍和管理人員等各方面的人才。但是,在這些人才之間,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就像是金字塔的底部一樣,是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群眾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群眾的大眾性文化,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群眾。事實證明,擁有了穩固的、日益壯大且常保活力的基層群文隊伍人才,群文事業就會更繁榮,為公眾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也就越強大。如我區影響深遠的“余杭藝術節”“相約周末”等夏季文化夜市活動等,都得益于龐大的基層群文隊伍人才,他們在文化館業務干部的培訓和輔導下,不但成長為主要的骨干力量,而且在全區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吸引了更多群眾的參與,并使這些群眾逐步發展成為文藝愛好者,繼而成為全區的各類公益性文藝活動中的重要力量,為公共文化服務出力。基層群文隊伍因此而逐步強大和穩固,隊伍穩固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我區群文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2.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動力來源
強大穩固、不斷發展的基層群文隊伍,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而這支隊伍經常性地開展公益群文活動,能夠為廣大公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樣式,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也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擁有不竭的動力來源。
要保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動力,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地加強基層群文隊伍人才的建設,需要提高基層群文人才的素質,提升他們服務公眾的能力。如余杭區文化館每年都會針對基層群文隊伍人才開辦各式各樣的培訓班,有小品培訓班、滾燈培訓班、新故事寫作和演講培訓班,以及戲曲、聲樂、攝影、美術書法等各個藝術門類的培訓和輔導。為了更好地加強基層群文隊伍的管理和發展,我們還成立了余杭區文化館業余藝術團,把全區各藝術門類文藝骨干分子團結起來,為他們提供經常性的登臺表演、參加培訓的機會。另外,還開展征文、匯演活動,激發他們的創作積極性,我區2008年舉辦的“和諧余杭”系列文藝匯演中,有外來建設者才藝、戲劇小品、故事演講、聲樂器樂4項專場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為全區廣大群眾提供了全新的、精彩的文化大餐。
3.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力保障
眾所周知,群藝館、文化館要開展好群眾文化,要搞好公益性文化服務,除了政府財政的基本保障外,還需要一個有力的保障,那就是基層群文隊伍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的狀態。近年來,“種文化”的新概念,也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關注。要“種文化”,自然需要能接收文化種子的“土壤”——基層的文藝愛好者和有文化參與意識的普通群眾。如在我區的大部分鄉鎮,都在開展藝術節活動,通過我們文化館不斷的輔導和培養,各個鄉鎮參與藝術節的普通群眾越來越多,而且藝術節的整體質量和水平也逐年提高。又如我區近年來堅持在抓的“一村一品”,不但讓《余杭滾燈》舞進了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鳥巢里,而且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民間藝術節目,如《鸕鳥鰲魚燈》《百丈草燈》《仁和高頭竹馬》等,在這些節目的背后,是規模宏大的基層群文隊伍人才。正是這些基層的文藝人才和隊伍,讓我們的群眾文化有了人力資源這個重要的保障,讓我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到有力的人才保障。
綜上所述,基層群文隊伍人才建設,無論對于群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還是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緊隨時代步伐不斷加強基層群文隊伍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杭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