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昊
如今,城市現代化、農村城市化建設正在高速發展,某些地方的建設出現了任意選址、大拆大建的無序狀態,給文物帶來比較嚴重的破壞,因而城市建設與文物、文物建筑保護的矛盾越來越大。如何將這一突出矛盾較好地解決,是我們當前需要探討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城市特色象征
建筑物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是城市形象的象征和妝扮城市的藝術作品,它不但要具有實用價值,還應當具備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建筑必須考慮其藝術生命力。建筑物的藝術生命力,一是與環境的和諧,二是多個因素要有機結合,三是要融入民族文化的韻味,四是要體現現代氣息。
二、文化底蘊訴求
沒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同樣,數典忘祖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民族。中國現代城市建設,包括城鎮建設,應當在保持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注入現代氣息,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應“唯西是從”。樓越建越大、越建越高并不代表現代化,古建筑越拆越少也未必就能體現現代城市氣息。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所取得的成就,曾對不少國家和地區產生過重要影響,至今有些國家仍然保留著相關的標志性歷史建筑。
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東方民族的審美觀念,從各方面揭示了人類成長、社會演變的發展過程,對今天進行現代城市建設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在社會進步、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現代城市的規劃建設中,應當重視、保護和利用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這既是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也是對子孫后代負責,如陜西的漢長安城遺址、山西的平遙古城等,都是我國璀璨文化的珍寶。許多地方將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資源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人民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利用遺產資源優勢,打造提升城市品牌,從而達到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良性互動的目的。
三、品牌形象入心
建筑的形式、環境是城市的公眾形象,而建筑的內部結構則是建筑的主體,人們置身其中,往往會對它豐富而強烈的藝術形式贊嘆不已。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這種“建筑藝術意義”的精神,也是值得借鑒和發揚的。
城市形象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一切事物都在更新變化,城市同樣如此,城市建設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但是,關鍵的問題是如何發展、如何建設,那種不顧自己城市環境、歷史文化內涵,照搬照抄、完全仿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模式,或是不顧時代變化,拒絕現代意識,追求所謂的“民族風格”而一味求古的建筑思維,都是不可取的。根據自己的城市環境,充分利用城市既有歷史文化內涵,積極引進現代意識,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城市建設的長處,建設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國的城市現代化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一個文化內涵豐富、富有時代朝氣、積極向上的城市,一個具有獨特藝術生命力的城市建筑環境,對外來投資者、旅游者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對經濟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因此,現代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在積極引進現代意識的同時,必須要對自己的建筑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做深入調查和了解。
綜上所述,在我們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過程,就建筑而言,也要貫徹“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推陳出新”的方針。作為現代城市建筑規劃的主管部門,要在舊城的基礎上對其歷史、建筑資源優勢、建筑物的組合結構,做全面的調查研究,使建設規劃既有現代性、科學性,又有歷史性、藝術性,從而使城市建設更合理、更和諧、更富魅力。
四、搶救遺產刻不容緩
首先,要加強遺產建筑的維修和搶救,認真貫徹文物維修“不改變遺產原狀”“修舊如舊”的原則。這里的“修舊如舊”,并不是做“舊”的意思理解,而是指在結構、材料、形制上的歷史一致性。經過歷史的滄桑,許多遺產建筑損壞嚴重,有的已經破敗不堪,必須爭取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加大維修搶救力度,使重要的遺產建筑重放光彩,這也是遺產保護和現代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
第二,要加強文物宣傳和遺產利用。遺產宣傳包括遺產法制宣傳、遺產不可再生的屬性宣傳和文物建筑的歷史內涵、價值宣傳等。許多歷史建筑歷史內涵豐富,有著不少歷史典故和美麗傳說,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文精神,具有鮮明的教育、認識、審美價值,一定要精心保護。在堅持保護的同時,合理利用現有的文物建筑,有的可以做博物館、陳列館使用,有的可以內部恢復原貌,對外開放為游覽景點,文物建筑的使用要考慮與文物價值、原有使用功能相結合。
第三,配合城市建設,規劃好重點文物建筑的保護范圍和環境,加快環境治理和文物建筑的修繕工作,為城市多增加一些亮點,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對外吸引力。
第四,強化法制建設和監督機制。我國先后頒布了《城市規劃法》《文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這使搞好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具有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凡涉及到文物建筑的保護問題,必須向文物主管部門報告,規劃部門和文物部門可以采取聯合辦公會議的方式進行研究討論,同時要加強檢查監督,使一些不自覺的行為逐步轉變成自覺的行為。總之,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在文物建筑保護中,必須以法律為依據,以長遠利益為出發點,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把現代城市建筑與文物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