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林
男女比例失調是不爭的事實
日前,記者了解到,老年人找對象不僅不易,更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也存在“剩女”現象。
記者從幾家婚介機構了解到,老年男性比老年女性更容易找到對象。這與老人征婚的年齡要求有重要關系。老年男性征婚大多要求對方的年齡比自己小10歲以上,而老年女性找伴侶通常不太可能去找比自己小的男性。
例一:65歲的劉女士,退休前是國營某大公司的財務處長,早年喪偶,她一個人把女兒拉扯大。現在女兒在國外讀博士,她也離開了工作崗位。給她介紹的人真不少,有教授、局長、軍人、干部,但條件好的年紀輕的都嫌她年齡大;條件一般的,劉女士又看不上。她說,我一個月退休金3000多元,有三居室的大房子,我要找一個條件相當的人,否則還不如一個人過清閑。
例二:55歲的王女士擇偶心態非常平和,她只希望找一個60~65歲之間的老伴。也沒提什么高條件,只要人品好、身體健康、有修養就可以了,即便王女士把擇偶的要求放得已經很低了,但幾年過去了,她仍然沒有找到稱心如意的老伴。據一位婚介工作人員講,60~65歲的老年單身男性特別少。
“女看錢”“男看臉”
導致擇偶的不定向性
南開大學社會學教授楊心恒指出:男性往往把對方的相貌、溫柔放在首位,而女性通常是把對方的財產和社會地位放在首位。這樣從社會分層角度看,男性選擇配偶是不定向的,女性選擇配偶是定向的,即只能向上層人里找。于是就出現了上層男性機會多于上層女性,下層女性機會多于下層男性,這就發生了上層女性和下層男性尋找配偶難的問題。
楊心恒教授還指出:男性老年人找老伴時仍把貌美放在重要位置,他們要找下一代女性做老伴,即隔代婚姻。由于男性老年人稀缺以及男性老年人擇偶標準較高,造成女性老人再婚難。
高不成低不就也是原因之一。單身女性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要求對方的各方面條件比較苛刻,最終導致高不成低不就,貽誤了再婚時機。
優勢互補,知己知彼
楊心恒教授指出:老年人再婚應共同遵守“優勢互補”的原則。男性老年人再婚,多半是為了解決孤獨,生活上無人照顧的問題。女性老年人再婚,除了解決孤獨之外,還想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所以想再婚的老年人,不僅要想自己,還要為對方想,共同遵守一個原則,這就是“優勢互補”。一般說,再婚的男性老年人經濟條件較好,這是他的優勢;年齡較大,身體機能各方面都出現老化現象,又不善于做家務,這是他的劣勢;女性老年人一般比男性年輕,身體較好,善于做家務,這是她的優勢;收入較低,經濟條件不如男方,這是她的劣勢。當他們決定結婚的時候,雙方都要考慮清楚,愿意不愿意以自己的優勢彌補對方的不足。如果不愿意,那就免談。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勤指出:應該通過社會保障和家庭支持,幫助女性喪偶老人解決生活困難問題,這不僅可以改善她們在再婚選擇中的不利地位,也可以化解部分女性喪偶老人為了解決經濟困難而不得已選擇再婚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