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的人易患癡呆癥
美國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對1962-1965年居住在診所附近的3500名男女居民的醫學檔案進行了分析研究,這些人均接受了標準化人格測試和壽命預期測試。2004年,研究人員又對這些受試者及其家庭成員進行了當面調查。
結果顯示,在標準化人格測試中悲觀方面得分較高者,在以后的30~40年內發展成癡呆癥的危險會增加30%,而在焦慮和悲觀方面得分均高者,這一危險會增加40%。
(陳思之)
代謝綜合征既傷心又害腦
巴西學者的一項研究表明,代謝綜合征(詳見本刊2006年第2期“家庭醫生”欄目《代謝綜合征是什么病》一文)與非卒中患者認知能力損害相關。
該研究納入了422名60歲以上的巴西老人,其中39.3%患有代謝綜合征。研究者用一系列量表評估受試者的認知能力、抑郁情況、計劃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表明,有代謝綜合征者所有神經功能性量表的評分均顯著低于無代謝綜合征者。有代謝綜合征的老人較無代謝綜合征的老人認知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高35%。
代謝綜合征患者是糖尿病、高血壓和卒中的高危人群,而這些疾病又是癡呆癥的重要危險因素。
(孟晴)
生活有目標的老人更長壽
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對平均年齡為78歲的1238位老人進行了研究。研究開始時這些老人都未患癡呆癥,每位老人都回答了有關生活目標方面的問題。研究人員對這些老人生活是否有目標進行了打分,滿分為5,這些老人平均得分為3.7分。
結果發現,與生活目標感得分較低的老人相比,生活目標感得分較高的老人在隨后三年里的死亡率要低近50%。而此前的另一項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也發現,與不從事志愿者工作的人相比,從事志愿者工作的老人在隨后四年內的死亡率降低50%。
對于上述結果,研究人員分析說,生活有目標可保持心理健康,從而促進生理健康。
老人的生活目標其實并沒有限制,可以是各種各樣。比如,實現一生的理想,或完成一件一直想做而未做的事;在志愿者的組織里做出一些成績;閱讀一系列自己喜歡的書,等等。
(明 月)
懷舊能讓人快樂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一個科研小組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懷舊情緒有助于改善健康,提高自信,增進社會關系,使生命更有意義。
科研小組成員蒂姆·維爾德斯曲特指出,盡管歷史上懷舊情緒被看做一種消極情感,甚至是一種心理疾病,但實際上懷舊猶如汽車的后視鏡,有助于人們保持自己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的聯系。因此,懷舊是人類用來擺脫孤獨感和解決日常難題的重要方法。
科研小組進行了包括撰寫和閱讀文章,勾起童年回憶等方式的相關測試。結果顯示,勾起懷舊記憶的人在接受測試之后比回憶起普通事件的人更快樂。
(李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