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生
在當今這個變化迅速的世界上,除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其他城市甚至是另一個國家去學習和工作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離開家鄉或生活工作了幾乎一輩子的地方,“移民”到另外的城市。
無論什么原因,這些做了都市移民的老人,面對陌生的城市,他們內心的寂寞、生活的無奈和不便卻往往被包括子女在內的人們所忽視。
有很多到異地生活的老人,單純從生活條件上說,比家鄉要好,但是從心理上最大的落差就是離開了原來的人際交往圈子,如果短時間內不能融入當地人群,就會變成“孤家寡人”,這種心理上的孤獨,長期下去于健康不利。
怎樣自我調整呢?建議如下:
不要中斷了與家鄉的親戚朋友的聯系。可經常給外地的親戚朋友打打電話,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講講來陌生城市后的見聞,說說此地人生活習慣各方面與家鄉的一些不同,甚至講些趣聞,順便了解一下原先生活的城市的變化等,這樣一來,可以排遣寂寞。現在新的通訊形式,如網絡視頻、可視電話,真的可以使“天涯若比鄰”。不要說人老不能學了,想學習,年齡多大也不老。
盡快加入到當地老年人的生活娛樂圈。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人的本性,人的情感,不要說一個國家內,不同國家的人都是相通的。來到新地方,一定先要排除原先固有的“偏見”:什么什么與我們家鄉不同,很奇怪等。要想到,不同的僅是形式上的習慣,在這方面,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可以保持對自己家鄉習慣的愛惜,但也要努力接受和適應當地人的一些做法和習慣。主動與人交流,不封閉、不打憷,不怕有些方面表現的與當地人不同,不怕一開始的一些不適應,要盡快尋找加入一個圈子,比如晨練的團體、上老年大學的團體、爬山的團體等。通過與大家一起活動,多做交流,時間一長就融入當地了。從筆者自己的體會,小團體中,經常有外地人的加入,講些不同地方人的不同習慣、生活方式,也是增長見聞,大家都很愿意聽,也愿意接受外地人。
還有一點,最好夫妻不要分開。來異地就一起來,要回就一起回。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有些分開的夫妻,肯定有自己的苦衷,我想勸慰老年朋友的是,世界上任何事情,總是“顧此失彼”,只能選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那些,而放棄一些自己認為不重要的東西。老年朋友們應該立場堅定地堅持夫妻不分開,寧肯放棄其他。否則,身處異地本來就寂寞,再加上夫妻分開的失落,無異于雪上加霜。筆者認識的一位朋友,半年前老伴到美國給女兒看孩子,留他一人在國內。他退休前是高級工程師,不太會做家務,老伴走后自己吃飯,湊合的時候多。前些天筆者見到他,感覺他憔悴蒼老了許多,令人同情。
再有,到了陌生的地方,由于適應上的困難等引發的心理情緒問題,如果能及早接受心理輔導,一般會加速恢復和適應的過程。反之,可能會使問題累積起來,表現為更加復雜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