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成
書畫線條的最高境界是融合造型與傳意,以達到書寫狀態與欣賞狀態的大自在;設計的最高境界是融合功能與情感,以達到創造狀態與使用狀態的大自在。書畫線條對現代設計的啟示正在于此,書畫精神對現代設計的啟示也正在于此。
書畫中的線條有兩大作用。首先,它是塑造書畫中形象的主要手法。中國畫是以線條為造型基礎的,翻翻畫冊就知道這是不可反駁的公理;同時,線條無可爭議的也是書法藝術造型的根本。書法是有造型的,書法的基礎是漢字,不論草書龍飛鳳舞到何種程度,“道”字總不可能寫成“一”字。在這個造型過程中(通常我們稱之為結體),線條是絕對的主力軍,“永字八法”中就有七種方法是書寫線條。
其次,書畫中的線條是作者傳達情感的主要形式。有的線條狂野,有的線條靜逸,有的線條溫潤,有的線條老辣,有的線條沉穩,有的線條靈動……線條中融入了作者太多的感受,它能傳達給我們豐富的美感體驗。我認為線條有三美:意象之美、意境之美、運動之美。線有筋骨血肉是意象之美;萬歲枯藤、清秀飄逸是意境之美;筆斷意連、一波三折是運動之美。
由此,我們不難得到兩點結論:第一,書畫中的線條是有“任務”的,它們要為書畫的造型服務,這絕不可隨心所欲,畫什么還是要像什么,寫什么字還是要像什么字;第二,書畫中的線條還需要有情感美的傳達。情感的傾訴是隨心的,在這個過程中,心靈是自在自為的、是美的、是感人的。書畫線條的這兩種精神豈不正是我們的設計核心理念嗎?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講,設計師的設計心態應該是與書畫線條的創作態度相通的。設計的目的最終要落實到實用上來,設計師不能不考慮“任務”問題。詹姆斯·弗萊格為美國設計的征兵海報,時隔百年,我們仍然心潮澎湃。美國設計大師雷蒙·羅維的每一件設計都不會忘記為他公司的生存考量,灰狗的客車要讓乘客滿意,可口可樂的瓶子要握著舒服,流線型的火車能跑得更快。這是功能性對設計的要求,是真正的設計師無法回避的問題。功能是設計的基礎,然而,設計師卻絕不能拘泥于功能,設計還要有情感。
設計不是設計師純理性思維的結果,設計作品中要有情感的融入。孔府家酒的電視廣告帶給我們的是家的溫馨;洋河藍色經典(酒)的廣告傳達給我們的是博大的意境之美;安東尼·高迪的建筑總是充滿了一種莫名的宗教情懷。沒有情感的設計難以融入人的生活,矯情的設計越看越討厭。
書畫線條的創作往往是一筆寫就,絕不容半點做作。設計的情感也是要由內而外地生發,當它擴展到最外的裝飾層面時,簡單的樣式,開始染上設計師心靈的色彩。只圖外觀的裝飾,只圖視覺的沖擊力,只圖色彩的炫目——裝飾終歸要流于矯揉造作。“梓慶削木為鐻”,“必齊以靜心”,忘卻賞賜,忘卻名譽,以至于忘卻身體,只是自在自為地傳達心中的感受。那些一天到晚只顧著視覺沖擊力的人,何曾將自己的情趣真正傳達到設計作品上?設計的壽命豈能不只是那“視覺沖擊”的一霎那。澄懷味道——這才是設計師應有的心態,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傳達出設計的情趣。
從設計消費者的角度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方面要求設計作品對自身生理需求的滿足;另一方面又要求設計作品能夠為我們這些消費者帶來心理上的愉悅。生理的滿足如同書畫線條的造型作用;心理的愉悅如同線條三美對觀者的情緒感染。
然而,在設計中,我們往往過于關注人機工程中生理需求與機器的關系,我們的心理需求總是被矯飾所替代。健康的心臟,主人很少關注它的跳動,好的眼鏡總讓我們忘記在睡前將其摘下。好的裝飾,同樣也應該讓我們忘記裝飾的存在,好像它天生就是設計作品的一部分——雖為人做宛自天開,不只適用于造園。
線條的書寫是書畫創作中最大的技法。如果連線條的造型能力都掌握不好,就難以想象能運用線條的美來傳情達意。在刻苦的訓練之后,書畫家手中的線條能輕松自在,這是書畫家創作的大自在狀態。設計的核心也正是對這種大自在的追求。
設計師自在地創造,設計作品的功能問題完善地解決,設計師的情感體驗緩緩地注入設計作品之中,與功能完美地結合,這難道不是設計師理想的境界嗎?我們自在地享用設計作品,這些人造的東西總好似通神,為我們的使用做好了一切準備,我們也覺得它就應該如此,不矯情、不虛偽,正合心意,這難道不是我們理想的天國嗎?設計就是為這理想中的天國而存在。
庖丁解牛豈能隨心所欲,庖丁解牛又豈能不隨心所欲。在隨心與不隨心之間,設計才能達到它的大自在——這是設計的核心。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本文受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