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特平
湘西,古稱溪州。蠻風煙雨溪州路。湘西那種遺世獨立的神秘似乎與生俱來。
這方神奇的沃土得天獨厚,山水奇麗,民風獨特,如詩如畫。藝術的植被郁郁蔥蔥。
往事越千年,寫下不朽詩篇無韻之《離騷》的屈原,乘一葉扁舟,吟唱著沅有芷兮澧有蘭進入湘西,見過世面的大詩人驚羨迷醉于湘西雄奇詭譎的美景風情,激動而《九歌》。詩人在《九歌》里描寫的絕世民俗風情,還詩意地遺存在今日的湘西,猶如復活的隔世蓮花驚艷幽香。
這是一個令世人驚詫的奇跡。被專家稱為戲劇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2008年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文化獲參加奧運開幕式入場表演的殊榮。現代的鳥巢與傳說中的舞蹈奇妙的結合,讓人耳目一新。古老的苗族鼓舞、土家打溜子從湘西的田間地角,一路敲敲打打打到北京打到了海外,帶著翠竹清香的咚咚奎悠揚地將湘西山野之音吹動華沙,千年絕唱的祖國妙調辰河高腔,濯滄浪之水激昂高亢唱響巴黎……土家擺手舞、苗族民歌等一大批湘西優秀民族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代表著湘西傳統民族文化遺產的精粹。藝術精品《扎花女》、《我的湘西》聞名于世,成為湘西歌舞的經典。從湘西大山里背著小背簍走出去的宋祖英,挑著茶葉上北京的何繼光,以湘西靈山秀水賦予她(他)們的歌喉用心放歌。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的湘西,從此在世界的大舞臺驚艷亮相引發滾石般的震撼。靈動的湘西正以行走的方式,散發著純正濃郁的文化馨香,這種用湘西的山水釀造的馨香,鐫刻湘西民族文化的隱形密碼,外界無法復制,這才是藝術湘西的獨特魅力。在祖國百花藝苑里,藝術湘西橫空出世,一支獨秀傲然開放。
隔世蓮花盛世開,追云逐月乘風來。這只是藝術湘西60年芬芳之旅的幾個剪影。
新中國的天是明朗的天。新中國的太陽紅艷艷。
新時代紅艷艷的陽光溫暖地穿過湘西歷史的密林,以跳躍的姿態鮮活地抵達湘西民族文藝的源頭。帶著祖先印記的湘西原生態的民間文藝,隨著時光的嬗遞,蟄伏于湘西的山山嶺嶺村村寨寨,正等待著新中國春天陽光雨露的滋潤。那一刻,萬物生長。那一刻,藝術湘西開始芬芳之旅。藝術的萌芽漫成一片翠綠,千年的文化記憶漸次鮮活。鼓聲咚咚,嗩吶聲聲,酉水號子,土家溜子,陽戲苗劇,儺戲漢戲,辰河高腔,土家擺手,苗族鼓舞,山歌苗歌……文藝春天的湘西,到處鶯歌燕舞,山歡水笑百花爭艷。調查顯示,現今在湘西以口傳心授方式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100多種,涉及門類達110多個。這些千百年來由湘西先民在生產生活中激情迸發凝成的文化遺產,融進了先民獨特的文化記憶、高度的文明智慧和創造才能,是進行藝術再創造的無比珍貴的精神養料和豐富素材。毋庸質疑,保護好祖先文化就是保護了湘西民族文藝發展的根基。任何文藝的發展和蛻變都是在原有的文化根脈上進行,這是維系一個民族精神延綿不絕的血脈,也是藝術湘西芬芳之旅起步的基點。從50年代末到2009年,全州開展了三次大規模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搶救收集整理保護活動。2004年我州的民保工程被納入國家民保工程綜合保護試點,使我州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達到新的高峰,這種保護活動將伴隨著湘西民族文藝的發展進行到底。這就從根本上保護了湘西民族文藝發展的源頭,持續開展的這項保護活動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有1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居全國31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全省之首。有50個項目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占全省的1/3。這足以說明,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原生態湘西民族民間文化,經過數千年歷史長河的刪汰披石鑠金已成為中華文明的一枝奇葩。洋洋大觀的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民間曲藝等十大集成,更是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記錄了我州有史以來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成為一座湘西文藝的豐碑,也是無數人用心血和汗水修筑的一道非物質的湘西文藝長城。昭示著我州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歷史將在這里凝目。
東風忽起垂楊舞。任何優秀的藝術都必需在生活的舞臺上鮮活地流轉才能常青不衰,就像魚兒養在水里,花兒栽在土里。保護與發展,守望與跨越,這是民族文藝發展繁榮或缺不可的良性互動。保護為了傳承,傳承為了發展,發展需要創新。讓民族氣派和風格藝術地展現,讓祖先的記憶在藝術現實中復活,這是推動藝術湘西芬芳之旅的精神內核。60年來,湘西的藝術家們,在藝術實踐中廣泛汲取民間藝術原水的營養,提煉創作的元素和藝術符號,把握藝術創造的規律性,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弘揚主旋律、尊重差異性、提倡多樣化,以心靈對藝術對現實生活的感悟進行形象的表達和個性的解讀,不斷進行藝術的創新,藝術湘西的芬芳之旅枝葉繁茂碩果累累。
這是幾組芬芳的數字。據《湘西文化志》統計,1957至1986年間,專業劇團創作演出十分活躍。除開文革十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全州舉辦專業劇團會演調演就達14次之多,幾乎每年一次。僅1963年,全州十個專業劇團就演出2963場。有60個舞蹈作品,29個音樂作品在省以上獲獎。進入新世紀以來,文藝創作演出更是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十五”期間全州創作出各類藝術作品2683件,其中各類歌舞劇138部,小品341個,歌曲類393首,舞蹈類461個,有39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173件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另據近3年來的不完全統計,全州共創作音樂、舞蹈、歌曲等各類文藝作品2381件。其中獲國家級獎勵35個,省級獎勵68個。全州藝術團體累計演出2566場,送戲下鄉演出6500余場。大型民族舞蹈詩《扎花女》、《我的湘西》分別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金獎、田漢大獎、全省“五個一”工程獎。2002年舉辦全州專業劇團新劇節目會演,一次就創作演出新劇節目9臺,涌現了《遠山鼓謠》、《畢茲卡神韻》等藝術精品。《遠山鼓謠》獲全省“五個一工程”一等獎、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節金獎、湖南省首屆藝術節金獎;《畢茲卡神韻》獲湖南省首屆藝術節銀獎。2004年成功舉辦了湖南省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暨湘西州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生態保護節;2005年,舉辦了“德夯——中國鼓文化節”,匯聚了全國10多個省市100多支鼓隊的1000多名鼓手參賽。此外,我州藝術節目還在多項全國性的比賽或會演中獲獎,僅全國少數民族曲藝調演就獲7項獎勵;在中國江西國際儺文化藝術周上和浙江舟山中國鑼鼓大賽中也相繼榮獲金獎。湘西藝術的芬芳還漂洋過海,在日本、波蘭、法國等異域的舞臺上向世界展示了湘西藝術的深厚積淀和奇特魅力。
湘西藝術的天空,群星閃爍。60年以來,我州藝術家們以空前的創作激情創作出一大批優秀藝術作品在全國性評獎、競賽中獲獎和在省以上發表演出。如舞蹈詩《扎花女》、《我的湘西》、苗歌劇《帶血的百鳥圖》、苗劇《黛雅與那卡》、陽戲《羅大將軍》、《春哥與錦雞》、漢劇《白鹿洞》、舞劇《遠山鼓謠》、花燈戲《賭婚記》、戲曲《血證》、戲劇小品《擦皮鞋的女孩》、《謇子搶險》;音樂《土家喜愛咚咚喹》、《苗家的太陽永不落》、《薅草歌》、《苗家為什么人人愛唱歌》、《咚咚喹吹起來》、《吊腳樓的傳說》、《獻給英雄的好媽媽》、《搖籃曲》、《畢茲卡的節日》、《喜迎火車穿山來》、《阿公的酒碗》、《太陽鼓》;舞蹈《阿雅打鼓慶豐年》、《銅鈴舞》、《躍進花鼓》、《觀花》、《臘爾山歌》、《阿達瑪的咚咚奎》、《拉巴克的小八哥》、《踩瓦泥》、《播谷》、《撈蝦》、《嬉鼓》、《稻草堆下的故事》、《阿婆的長苗帕》……這只是在湘西藝術百花園隨手采擷的幾朵嬌艷的鮮花,藝術湘西的滄海一粟。
2009年,金秋的湘西再次吹響藝術的集結號。八臺精心打造的新劇節目登臺亮相異彩紛呈,為建國60周年慶典奉獻了豐美的藝術大餐。這次會演是對新世紀湘西文藝發展的集中展示,也是我州藝術創作的最新成果的完美展現,同時也為藝術湘西60年芬芳之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曾經的芬芳已隨風飄去成為歷史,藝術和生活將一道繼續前行。藝術湘西的芬芳之旅還在行走的路上,藝術的探索永無止境。
藝術就是創新。在歷史的拐彎處,湘西文藝的再次崛起,必須經歷一次華麗的轉身,化蛹成蝶,藝術湘西走向輝煌就不再是夢想。我們期待著藝術湘西更加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湘西自治州文藝創作研究所)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