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哈提·阿尼瓦爾·伊尼克尤夫(塔塔爾族)
在綠樹成陰,風景優美的地方——烏拉泊風景區響起了歡樂的節日歌聲,烏拉泊位于烏魯木齊南郊二十公里左右,是烏魯木齊各民族群眾舉行各種室外娛樂活動的場所之一,被人們稱為歡樂的牧場。在這里匯聚了穿著節日鮮艷服飾的塔塔爾族男女老少,他們的歌聲、笑聲、樂器聲匯聚在一起,刺激著整個風景區。這就是二○○八年六月二十一日的薩班節日。
這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來自烏魯木齊地區的塔塔爾人穿著民族服裝,人們相互問候,祝福節日。女士們風情萬種地來接待客人,被邀請參加節日的還有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等其他各民族的貴賓。
十點慶祝儀式開始,自治區塔塔爾文化研究學會會長主持開幕儀式,他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塔塔爾族人民同全國各民族一道和睦相處,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所做的貢獻,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取得的新成就。他還簡要地介紹了塔塔爾族傳統節日,薩班節的來歷、意義和發展經過。
當主持人宣布節日開始后,人們在手風琴、曼陀林等樂器的伴奏下,唱起古老的“吉爾拉”、“撒班托依”和現代的塔塔爾族歌曲,跳起了塔塔爾族的舞蹈,男女老少齊上陣,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他們通過自己的舞姿,通過自己的歌聲,表達歡樂心情,節目的內容十分豐富,高潮時,一些塔塔爾族家庭舉家登場,為大家表演,氣氛十分熱烈。
聚會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聚餐開始了。他們在草地上鋪著地毯,擺著餐布,擺滿了各種美食。如用大米、奶油、杏干、葡萄干等烤的“古拜底埃”;用蜂蜜、雞蛋、砂糖等做的“巴卡力”;用熟肉塊、土豆片等做的“克孜都日米拉”;用面粉與雞蛋、奶油、砂糖、可可粉等做的“去買西”。每種糕點都十分精致,像工藝品。
按塔塔爾族的風俗習慣,家族成員根據年齡大小圍繞餐布坐著用餐,家族的大兒媳婦給全家人倒奶茶。餐后塔塔爾族青年們聚在一起,人們邊吃邊唱邊跳,快樂無比。
薩班節是塔塔爾人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文革”期間一度禁止舉行,直到一九八六年才得到恢復。節前要進行大掃除,每個家庭里里外外都要搞衛生,個人也要沐浴換衣,干干凈凈慶祝節日。有趣的是在節前的一個月內,要搞一次“比比加瑪麗”(意為心靈手巧的婦女)毛巾的收集活動。
薩班節又稱“犁頭節”,有上千年的歷史。關于薩班節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傳說“薩班”是生長在中亞一帶野生植物的名稱,塔塔爾族的先民在歷史上從事放牧和農耕,同時也進行狩獵和經商活動。因為過去在舉行薩班節時,恰是春耕季節。后來由于氣候和環境的變化,使節日的日期有所變更,推遲到六月二十一日。
人們在春光明媚的季節里,穿上節日的盛裝,帶上豐富的食品,匯集到郊外景色宜人的地方,奏起民族樂器,唱歌跳舞,開展各種娛樂活動,相互祝賀節日,也預祝春耕順利,期盼獲得農業豐收。
薩班節完全是從生產實踐中產生的節日。這個節日也反映了塔塔爾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贊美勞動、贊美生活的淳樸思想。
塔塔爾族人民聰穎、智慧、開朗。他們擅長以各種有趣的競技性體育活動來調劑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主要有摔跤、賽馬、賽跳跑、爬滑桿等。尤其以賽跳跑和爬滑桿最具民族特色,因而也最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塔塔爾族是一個酷愛說唱藝術的民族,塔塔爾族將說唱稱為“吉爾”,或“吉爾拉”。每逢薩班節,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聽到“吉爾奇”(說唱者)的歌聲。因此,相對于其他操突厥語的民族而言,塔塔爾族的說唱藝術比較發達。塔塔爾族的說唱具有獨特的風格、樂律和薩班節的歡樂主題。如《阿斯麗?亞爾》、《鵝的翅膀》、《薩爾曼志之岸》,其中《憂郁的少年》已成為全疆各民族都喜愛的共同節目。在新疆,塔塔爾說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逢婚嫁迎娶、親朋好友聚會、節假日喜慶集會,人們都要用塔塔爾語唱“吉爾”,跳塔塔爾舞。“吉爾奇”們不但演唱傳統的吉爾,還即興演唱新的吉爾,使吉爾的內容不斷充實、更新、發展。可以說,塔塔爾說唱藝術已經成為新疆各民族文學藝術寶庫中的一個瑰寶。
彈唱結束,拉起“巴延”、“多乎魯卡”等小型手風琴,與曼陀林、巴拉拉依克琴共奏歡快的舞曲,男女青年紛紛登場,跳起熱烈歡快的塔塔爾族民間舞蹈。舞蹈為集體舞,男女成雙,有隊列。時而舒緩,時而熾烈,表現出勞動生活的內容,表達出真摯的愛情。樂曲奏到激越處,人們會將一對極善舞者推向場內,由二人即興起舞;其他人則以舒緩舞步為其伴舞。歌舞結束,青年男子便開始賽馬。揚鞭催馬,你追我趕,甚是激烈。加上觀者狂呼加油,將節日活動推向熾熱化的程度。賽馬結束后,人們懷著喜悅,懷著歡樂,更懷著期望,依依不舍地散去。
我在與長輩們聊天中懂得了薩班節以及相關的歷史。據傳,目前中國境內的塔塔爾族,源于俄羅斯的喀山一帶,到新疆也就是兩三個世紀時間。由于與俄羅斯關系源遠流長,他們較早地接觸了現代工業文明,具備較高的教育和文明素質,同時也給新疆帶來了早期的工業文明。根據史料記載,塔塔爾族是新疆所謂現代民族教育的主要傳播者,特別是古蘭丹木?阿布斯巴依女士,為新疆各少數民族開辟現代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目前,塔塔爾民族的教育水平較為發達,據有關資料,塔塔爾民族的大學生比例居全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第三位。
一九八九年七月,奇臺縣大泉塔塔爾民族鄉正式成立,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塔塔爾民族鄉。它的成立是塔塔爾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全鄉由塔塔爾、漢、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回、蒙古等八個民族組成,總人口四千一百五十七人,全鄉有塔塔爾族人一千四百五十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點九。目前,大泉塔塔爾民族鄉成立后,每年舉行一次薩班節。
長期以來,塔塔爾族與其他民族往來密切,和睦相處。尤其與維吾爾和哈薩克族關系密切,故塔塔爾人多與這些民族通婚,所以塔塔爾族的一些婚俗也自然而然地傳給了其他民族。特別是烏魯木齊、塔城、伊寧等城市,維吾爾、烏孜別克、哈薩克等民族的青年,把塔塔爾族的“送親”習俗變成“接親”習俗,在接親的途中,拉著手風琴,唱著“吉爾拉”,吹著口哨,跳舞來助興。
當晚九點鐘,在歡樂的祝福慶賀中,結束了薩班節的狂歡。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塔塔爾族人民歡樂和諧的盛會,這是塔塔爾民族的不眠之夜。
結合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舉辦比往年更加盛大的慶祝和節日活動,歌頌中國共產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各民族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