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江 張宸銘 陳 鵬
一、重慶建立長江上游區域金融中心的優勢
(一)戰略地位特殊
重慶具有承東啟西、左右傳遞的區位優勢。它坐擁長江黃金水道,是長江上游乃至整個西部地區唯一擁有“水陸空”整體聯運優勢的大城市,有利于金融業集群發展,輻射長江上游區域經濟。在經濟區位上,重慶市是西部唯一的直轄市,肩負著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重擔。2009年國務院3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金融中心。重慶建設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必將對長江上游地區甚至是西部地區帶來金融資源聚集效應,輻射區域經濟。對于推進西部大開發、配合國家整體經濟戰略布局都具有重大意義。
(二)經濟基礎雄厚
作為老工業城市,重慶擁有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業、資源加工業、高技術產業等四大支柱產業,具有強大的產業基礎。直轄以來,伴隨重慶的交通、城建突飛猛進,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96.66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02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西部第一。重慶初步構建起“一圈兩翼”協調發展、城鄉要素互動,城鎮化、工業化有序推進的體制機制。
(三)金融環境得以改善
1、整合重組公共投資集團,提升了政府投融資能力
重慶構筑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八大投融資平臺,直接參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和國有企業財務重組,成功破解了地方國企改革難題。重慶市的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及占比均持續“雙降”,2008年,不良貸款率下降到3.1%。
2、再造金融體系,著力改善地方金融環境
在銀行業,先后改造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三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積聚了全國三大政策性銀行,并吸引香港匯豐銀行、荷蘭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外資銀行紛紛入駐設立分行。
在保險業,重慶現有3家保險公司總部和1家保險公司區域總部,保險公司總部數量已在中西部地區形成領先優勢,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2006年保費收入增速首次名列全國第一,2007年、2008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保險規模的后發優勢顯現。
在證券、期貨業,本地的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通過重組成功走上經營正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網點)數量和證券、期貨交易量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
(四)政策支持有力
重慶扮演三峽庫區和西部唯一直轄市的特殊角色,國務院相繼出臺了支持重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政策、措施,全國第一個內陸保稅港區也在重慶成立。在2009年的“國務院3號文件”中更是明確提出,要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的金融中心。
二、重慶構建區域金融中心的制約因素
(一)總部經濟特征不明顯
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總部經濟的推動,但重慶的現狀是金融分支機構多而法人機構少,注冊地在重慶的大型企業集團也偏少。總部經濟規模缺乏、分支機構實力偏弱使得很多機構不具備為重慶輻射區域內的大型項目融資的能力。法人金融機構相對較少因而競爭力有限,不具備跨區域開展金融服務的條件。
(二)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滯后
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容忽視。然而在2008年,重慶市貸款總額6320.81億元,其中,涉及農業和農村的貸款只有1111億元,只占貸款總額的17%。重慶市金融資源80%以上流向城市。
(三)金融物流短板凸顯
區域金融中心的建立,離不開物流的發展。然而重慶和東部眾多城市相比,物流業的發展起步晚,仍然停留在相當低的層次上,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運輸模式,規模小,服務單一;且局限于整個流程的某一段,幾乎沒有一體化的服務供應商,更沒有形成社會化的供應鏈。這不僅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現代物流的需要,也難以同國際接軌。
(四)金融人才相對缺乏
據央行發布的區域金融運行資料顯示,重慶市金融從業人員截止2007年末達到7萬人左右,而紐約有77萬金融從業人員,其中華爾街就有40萬人,國內的上海也有20萬金融從業人員。這顯然對有31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金融人才嚴重不足。
三、重慶構建區域金融中心的對策
(一)準確定位重慶構建區域金融中心的目標
重慶市建立區域金融中心,是為了滿足國家經濟戰略發展的要求,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長江上游乃至西部經濟中的資金短缺問題,所以,重慶市更適合建立一個籌資型的區域金融中心,發揮內向性的金融中介作用,吸引區域外的資金流入重慶區域內,滿足重慶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
(二)認真規范政府行為
在區域金融中心的構建中,政府的監管和政策支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應該是在市場主導作用下的適度介入。因為決定區域金融中心形成的真正因素是金融市場及其微觀主體。政府作為宏觀管理者無法完全獲得相關的微觀信息,同時,政府的任期制度和不完善的政績考察方式,使得政府有可能過度介入,并容易導致尋租事件的發生。因此,需要規范重慶市各級政府對金融業調控的方法和手段。
(三)大力引進金融機構,推進金融業務創新
針對總部經濟特征不明顯,重慶應努力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并積極爭取中央和金融機構總行(總部)的支持,以引進更多金融機構來渝設立地區總部;加大引進外資金融機構來渝設立經營性分支機構的力度。
(四)加快壯大農村金融市場
針對農村金融市場分散、規模小、手續繁瑣、信貸需求大的特點,應該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門檻,通過出臺減免營業稅等優惠政策,鼓勵民營資本和外資在鄉鎮設立村鎮銀行,為百姓提供金融服務。然后進一步健全拓展農村的保險業務,推行農村小額保險試點,構筑風險共擔和補償機制。
(五)合理建立與金融業產業集群配套的物流基地
重慶要打造與金融中心配套的物流基地,首先應該強化長江上游地區政府間的合作關系,實施利益調節機制,形成長江上游地區整體物流網絡。其次,需要轉變物流理念,搭建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信息流的綜合性平臺,形成全面流通局面。此外,在提升鐵路、公路、航空的貨運能力的同時,充分開發長江航道及其支流水運功能。
(六)加大人才培養、積極引進金融人才
針對金融人才匱乏,重慶應出臺股權激勵等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的金融人才進入重慶發展;同時,對重慶現有金融人才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金融實戰技能。
(杜江,1958年生,甘肅敦煌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工程系管理學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宏觀經濟計量分析、經濟時間序列分析、金融工程。張宸銘,1988年生,重慶人,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金融系。陳鵬,1988年生,重慶人,四川大學吳玉章學院應用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