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國際背景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為追求利潤而實施的對各種金融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采用新技術、運用新的信用工具、推出新金融業務、實行新體制和新制度等。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先后經歷了金融創新交易成本理論(J.R.Hicks&J.Niehans,1976)、約束誘致假說(W.Silberman,1983)、自由—管制博弈論(E.Kane,1990)以及制度學派金融創新理論等流派,其分別從交易成本、金融創新的微觀機制、政府管制與制度創新以及經濟制度等角度探討金融創新的動因以及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然而,隨著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昔日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掙扎于金融海嘯的狂暴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創新活動遭遇百年的挫折,人們不得不開始關注和反思:金融創新究竟是發展的動力,還是危機的根源?
二、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現狀分析
金融創新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引入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銀行業在借鑒國際金融創新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國國情,創造了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成果。但同時我們也看到,處于改革與轉軌中的中國銀行業,其金融創新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十分低下的。
一是目前國際金融衍生品工具已發展到1200種,外國銀行大部分已從傳統銀行業務轉向現代銀行業務,但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和創新產品都非常之少,傳統的存、貸款和結算業務仍然是中國銀行業的業務主體。
二是國際大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不斷上升,已普遍達到50—70%,而我國主要商業銀行這一比例則相對較低,根據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公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業績顯示,各行中間業務收入在其全部營業收入中的比重分別僅為19.0%、18.88%、22.28%和13.51%。
三是我國的消費信貸品種和規模非常有限。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9年5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消費信貸所占比例僅為11.5%,據歐洲調查機構SOFINCO于2009年5月21日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截至2008年12月底,歐盟27國的消費信貸市場規模總額為11770億歐元,在銀行貸款總額中的占比達到30%以上。
三、 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物質基礎
(一)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繼續擴大
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69.43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93萬億元,增長25.1%;負債總額65.4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6萬億元,增長25.4%;所有者權益3.9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400億元,增長31.33%。5家大型銀行總資產達到36.5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1%,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為52.6%,總負債達到34.4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4,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為52.4%。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穩步提升
據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08年報》中披露,截至2008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整體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2%,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超過國際監管要求的最低水平;達標銀行204家,比上年增加43家,達標銀行資產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99.9%;而在2003年,達標銀行只有8家,占比僅為0.6%。
(三)資產質量持續改善
2008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繼續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力度,資產質量明顯改善,農業銀行等加速財務重組步伐,不良貸款比率繼續下降。 截至2009年一季度,商業銀行按貸款五級分類的不良貸款余額為5,495.4億元,不良貸款率2.04%,比去年同期下降3.74個百分點, 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雙下降”,貸款質量進一步好轉。
(四)銀行抗風險和盈利水平迅速提高,收入結構繼續優化
商業銀行提高撥備,以豐補歉,截至2008年底,撥備覆蓋率116.4%,比去年年初提高75.2個百分點。盈利能力進一步提高,實現稅后利潤5,834億元,資本利潤率17.1%,資產利潤率1.0%。銀行業呈現穩健發展的良好局面。
四、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對策分析
金融危機從本質上講既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種根本性矛盾集中爆發的表現,也是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機遇,雖然本次危機所造成的破壞百年一遇,但是可以斷定,金融創新依舊是國際金融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一國經濟實力提升的要件必備條件。
(一)積極推動金融監管制度的創新
金融監管制度是規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的重要保證。隨著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機,一方面使我國銀行業發展面臨的國際風險陡增,另一方面也對我國金融運行的內部環境造成重大沖擊,這為我們加快金融監管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0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的新版《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以下簡稱《核心原則》)第一次全面系統的論述了銀行風險管理原則和有關加強監管當局透明度、治理結構及問責制等原則性要求,間接地推出了以風險為本監管的新理念,隨著《核心原則》的推廣和實施,國際銀行業進入了一個對風險進行全面管理的新時期。
(二)加大服務創新和企業制度創新
不斷進行服務創新是提高現代銀行競爭力的基本戰略之一。國內銀行必須牢牢樹立服務創新的觀念,靠服務創新出品牌,靠服務創新贏得市場,靠服務創新贏得效益。一是服務質量標準的創新,要盡快制定和不斷完善服務質量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提高銀行的服務質量標準及服務水平;二是服務內容的創新。對客戶的服務內容要從情感服務向功能服務轉變,由功能服務再向智力服務轉變,不斷滿足客戶的各種金融服務需求。
(三)積極探索中間業務創新
中間業務已成為國際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和核心業務,發展中間業務是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一是更新經營理念,加強中間業務研究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發展中間業務是今后銀行業提高盈利水平、改善客戶結構、增強銀行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適應市場需求,分步發展中間業務。三是不斷創新和提高科技水平,為發展中間業務提供技術保障。
(王海軍,1982年生,內蒙人,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資本市場與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