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波 王勝遠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省中小企業在城鄉就業、產業發展、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以及推動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方面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四川省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這種“強位”作用,卻沒有能夠改變其在融資弱勢的不對等地位,融資約束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一、國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經驗分析
在歷史上,西方發達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同樣經歷了資金短缺,發展困難的階段。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中小企業融資體系:
政府制定法規、設立專門機構:以美國為例,政府首先制定了《中小企業法》、《中小企業經濟政策法》等相關法律,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公平的融資環境;其次,通過“最后貸款”的形式,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再次,設立專門的機構(SBA)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美國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功能,不直接向中小企業注入資金。而日本更注重直接向中小企業注資的方法。雖然其在短時間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從長期來看,直接注資的方法行政審批程序較復雜,成本過高。
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由政府參與建立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經在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了幾十年的時間,并且在操作和運作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美國的中小企業管理局(SBA)通過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的方式來實現其功能。
二、災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災后重建過程中,中小企業盡快的恢復生產不僅能夠恢復當地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而且對恢復地區的生產生活,維護地區社會穩定,推動災后重建工程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完全依靠中小企業自身力量,難以籌集到龐大的災后重建所需要的資金。目前,影響受災中小企業融資的各種因素又帶有災后新的特點:
四川地處西部,中小企業管理不科學、資金實力單薄的特點尤為突出。雖然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但是與大型企業相比在市場中始終處于劣勢。在市場條件下,商業性金融機構作為市場主體也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財務及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信用度不強,再加上擔保能力弱,貸款要求具有“急、頻、少、大、高”(貸款要的急,頻率高,數量少,風險大,管理成本高)等特點,使得金融機構認為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具有風險大、成本高、效益少等特點,最終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
另外,地震前地方政府為中小企業營造的招商合作環境被嚴重破壞,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被毀,企業自身生產基礎的廠房、設備、人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將嚴重影響受災中小企業的招商融資的策略。
中小金融機構在我國金融市場中表現為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這些銀行起步比較晚,整體發展不夠,資本市場缺乏有效競爭,業務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為主。由于中小金融機構本身的資本量小的原因,使其在面對中小企業整體資金的龐大需求時,作用有限。災后,中小企業由于失去基本的生產設施,產品受到破壞,沒有大量的周轉資金導致短期的資金短缺等原因,其融資特點主要表現為:融資次數多,頻率大,時效性要求高。雖然中小融資機構在服務中小企業表現出了操作靈活,成本低,信貸周期短的特點,但由于其缺乏大量的信貸資本,針對災后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單一等特點,仍然不能滿足受災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三、完善災后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的對策
(一)建立政策性中小企業發展銀行
我國現有的三大政策性銀行已經成立了十余年的時間,在各自專屬的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受災地區各級政府根據當地不同情況,可以參考國內三大政策性銀行和國外發達國家扶持中小企業成功經驗,如美國的小企業局、日本的中小企業金融公庫、韓國的中小企業培育基金等,設立的專項基金或組建專門的金融機構為災后中小企業恢復生產提供資金支持。在實施過程中,必須依法設立專門的監督管理機構,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能夠迅速恢復重建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為主要扶持對象,通過合理的申請程序,有步驟的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二)建立多層次的銀行服務體系
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國有銀行首先應該放棄陳舊的所有制歧視,對國有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公平看待;改革現有的業務模式,及時了解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建立中小企業客戶信息系統,有效緩解其信息劣勢的地位;開發適合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改革現有冗繁的貸款審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據不同災區中小企業受災程度,各個總行適當提高基層分行的授信額度,從多方面實施有力措施,努力緩解銀行資金總量大和企業融資困難之間的矛盾。
(三)完善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首先,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行債券用于補充資本金和災后重建信貸資金;鼓勵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中小企業發行公司債券或短期融資債券,用于企業恢復生產和解決企業周轉資金短缺的現象;其次,建立健全受災企業資本市場融資優先機制和政策。建議災區企業在債券發行、滬深股市上市以及馬上建立的創業板上市方面,證券主管部門給予適合的優先安排;再次,建議政府通過提供貼息或者低息貸款等方式支持部分優質企業通過借殼上市方式對部分受災企業進行重組,加快受災企業的恢復生產進度。
(劉紅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