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杜杰驊
當前,我省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仍是當前首要任務,這方面的政策措施還需要不斷豐富和完善。尤其是在保增長的同時。必須重視結構的調整,處理好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為實現更長時期的平穩發展打下基礎。
金融風暴重創浙江經濟
地處東南沿海的浙江省,是全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陸地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為全國面積的1.06%,其中山區和丘陵占70.4%,缺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源。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全省人民艱苦奮斗,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發展路子。1978年到2008年,全省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13.1%,由124億元增加到21487億元,由全國省區市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年均增長12%,由331元增加到42214元(相當于6078美元),由第16位上升到第4位(省區第1位)。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30.6%,由0.7億美元增加到2111.5億美元,由第15位上升到第4位。
與此同時,全省社會事業呈現全面發展良好態勢。按照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進行的綜合評價,2007年浙江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為173.61,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已連續3年居全國省區第1位。
浙江經濟的高速增長堪稱奇跡,浙江的發展方式因此也被稱為“浙江模式”。
然而,進入2008年,在經歷了長達近8年10%以上的經濟周期景氣上升階段后,浙江經濟從2007年周期最高峰的14.7%,呈現出逐季回落的態勢。2008年全年經濟增長雖為10.1%,各季度卻分別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8、33、4.1和4.7個百分點。
最能反映經濟同步變化的工業增加值、工業出口交貨值,都呈現出明顯的單向下行趨勢。尤其是2000年下半年以來,一直以兩位數增長的個別數據月度增速已快接近“零增長”。
在浙江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也隱藏著弱點。例如,浙江企業形成了對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的路徑依賴,產業結構變動較慢,產業層次長期低于全國。
“甚至在IT行業,一些企業家也失之保守,沒有擔當起技術創新領頭羊。”浙江省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曾對杭州5家IT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它們長期持有巨額現金,流動性過剩。例如浙大網新2000年持有2.5億元現金,占所有者權益的46.2%,至2007年達10.8億元,占所有者權益的70.2%,間接反映了創新不足的嚴重問題。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以外需拉動發展模式為主的浙江經濟潑下“一盆涼水”。
在外需快速萎縮的背景下,作為出口大省的浙江首當其沖,不少企業一時難以適應。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的出口行業剛經歷轉型壓力的“倒逼”,又因外部市場需求加速“萎縮”顯露衰退跡象,一向穩健的浙江企業經營困難明顯加大。到2009年一季度,占著浙江經濟“半壁江山”的工業生產總值同比回落17.4%。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停產企業中,不乏一些在當地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一切似乎都在昭示著一個經濟寒冬的到來,浙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被迫面臨轉型“陣痛”。
此外,浙江經濟本身周期性的回落也是重要原因。2004-2005年,浙江經濟也曾因為煤電油運趨緊以及國家調控政策等因素,導致經濟增速略有回落。由于浙江經濟“大進大出”的特點,實際上2007年的高速增長已接近甚至超過了浙江經濟潛在±曾長率上限。形象地說,就是碰到了增長的“天花板”了,資金、土地和人才各方面要素供給處在緊運行狀態,效率提升和市場拓展一時也難以進一步突破。在這樣的狀況下,經濟增速的回落就可以理解了。
浙江經濟的回落,還來自于適應近年來宏觀調控政策調整的理性回調。
近年來,中央進一步加強了對經濟的調控。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以前我國經濟政策的調整,如為防止“三過”(信貸投放過多、投資增長過快、外貿順差過大)而采取的從緊的信貸政策,從緊的土地政策,以及不斷下調的出口退稅率,導致部分項目難以落地實施。
為防止通貨膨脹采取的從緊的貨幣政策,不斷上調存貸款利息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為提高勞動者權益,改善勞動者就業環境實行的新勞動合同法;以及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的環保要求,等等。所有這些政策的調整,使得浙江經濟想延續以往相對粗放的高速增長的可能性不斷降低。浙江經濟先行回落的趨勢無法避免。
觸底回升初露曙光
進入2009年,浙江省政府加大經濟運行的調節力度、轉型升級的推動力度、政策措施的幫扶力度,經濟出現企穩回升態勢。
2009年7月21日,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發布了上半年我省經濟運行情況: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為1004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3%,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個百分點。二季度工業生產止跌回升是我省上半年GDP增幅快速回升的重要因素。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0.3%,今年以來首次實現累計正增長。
市場信心得到提振,景氣指標重回景氣區間。二季度,企業家信心指數比上季回升11.8%,結束了連續兩季的不景氣而重回景氣區間。工業產品訂貨和勞動力需求指數也重回景氣區間,分別比上季度大幅回升24.2%和19.5%。全省財政收入也首次實現正增長。
此外,一些領域積極因素增多。我省在金融危機倒逼機制和宏觀政策正向帶動的雙重效應下,一些領域出現了不少新變化,積極因素不斷增多。
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尤為顯著。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王杰介紹,上半年我省GDP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9個百分點,比全國回升的速度快了19個百分點,重要原因在于浙江的實體經濟出現了積極變化,其中第三產業功不可沒,服務業已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
“杭州不再滿足于做世界的工廠,還要成為世界的辦公室。”6月5日,杭州市市長蔡奇在新加坡杭州科技園開園儀式上致辭說,杭州將積極承接以高端服務業為主導的新一輪全球產業轉移,其目標是打造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
據了解,杭州年內計劃引入30家世界500強企業及知名跨國公司入駐樓宇,培育50家世界500強企業或知名跨國公司為潛在客戶。
而在這輪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紹興,當地政府則率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支持工業企業分離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我們規定,工業企業轉型服務業,土地不需招拍掛,并返還60%補交出讓金,這種力度在全省也少見。”紹興市發改委主任助理王輝說。
有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浙江省(不含寧波市)有600多家工業企業實施了分離發展服務業,當年產生各項地方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