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應監督好“紅頭文件”
在我國每年產生的數以萬件的“紅頭文件”中,違反法律、有悖政策、顯失公平的“問題文件”為數不少。如何有效防止出現問題“紅頭文件”?各級人大常委會應大膽擔責。
備案審查并撤銷同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決議、決定等規范性文件,是縣級以上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法定職權。監督法對此又作了程序性的規定。對“紅頭文件”進行的審查,實質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相對于政府法制辦公室的行政監督來說,具有層次高、效力大的特點。
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違法的“紅頭文件”,政府法制辦公室不便審查或監督效果不佳,一旦經過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后,結果往往就大不一樣。但在一些地方,對此項工作或不作為,或弱作為,致使一些不法、不當的“紅頭文件”危害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影響了法制的統一。地方人大常委會應監督好“紅頭文件”,造福于民。
來源:《人大研究》作者:李光偉
對代表建議答復均應公開
以“法無硬性規定”和“有些答復應保密”為由拒絕公開對人大代表建議的答復,實在不堪辯駁。根據我國憲法,人大是所有公權力部門名義上的權力來源。行政權、檢察權和審判權均需對人大負責,向人大報告工作。代表向這些公權力機關提出建議,作為執行者和被監督者必須予以回復。若真屬無法公開或不能公開的國家秘密,答復機關也應列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說明不能答復的理由。在答復中列出確屬國家秘密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也是一種答復。這種答復,同樣可以公開。現實中,多數公眾對國家秘密的范圍知之不詳,若能在答復中了解、學習相關的保密法律法規,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法制宣傳。動輒以“保密”為名,拒絕公開本應公開的政務信息,這才是當下最應警翰的行政違法行為。也理應成為人大監督的重點。
作者:王琳來源:《法制日報》
刪除“違法”二字為國家賠償松綁
再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對原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造成損害的,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規定刪除了“違法”二字,為國家賠償制度松了綁。
原來規定,只有在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造成后果時,才給予補償。這意味著,一旦宣判賠償,國家機關就要同時背上“違法”的名頭。政府部門常常會因為礙于“違法”二字而不愿進行賠償。而那些需要理賠的民眾,卻不得不面對“申賠門檻高、賠償范圍窄”的國家賠償現狀。刪除“違法”二字也意味著,即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合法行使職權,但是最后卻給民眾造成必須賠付的損失,也要承擔賠償責任。
作者:劉興偉來源:《華商晨報》
代表聯系選民日常態化好
每當各級人代會陸續召開之時,各級人大代表也往往開始了代表聯系選民日活動。如果代表聯系選民日,能夠制度化、常態化,更是益處多多。
首先是便捷性。百姓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把日常的所想、所愿,困難和問題當面講出來,直接反映給代表。代表則通過這便捷的平臺,聽到了選民日常的心里話。其次,直接性。代表聯系日,是選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最直接的具體體現。選民有權向自己選出的代表隨時反映心聲,也有權知曉所選代表為選民平時爭取利益做了什么。第三,真實性。常規的代表履職方式,大多是集中進行視察、檢查、聽取報告等,這些方式很難直接聽到普通百姓的真實心聲。代表聯系日,選民把自己的問題當面反映出來,代表了解到了真情。第四,互動性。現實中,代表選出后,平時選民有“事”也找不著代表;人代會期間,選民也不知道代表的表現,以致選民對代表漠不關心。而代表聯系日作為選民當家作主的一個載體,能使人大代表置身于選民的監督之中常態化,促進代表對選民負責,認真履職,切實為人民當家作主。
作者:曹兆軍來源:作者賜稿
代表委員應當由誰來“評價”
根據河南省新鄉市出臺的一項評價機制,該市25個市直職能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對企業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代表、勞模等特殊人群進行評價,評議結果成為推薦代表、委員、勞模等的重要依據。
如此“創新”卻有違基本的民主政治常識。根據我國憲政制度設計,代表、委員擁有代表人民監督政府的政治權力,政府則承擔接受監督的政治義務。而由地方政府部門評價、制約本地代表、委員,顯然顛倒了權力制約的正當次序,其邏輯顯然錯誤。
從新鄉開展評價活動的實踐效果看,的確淘汰了一些參政素質不合格,甚至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家代表、委員。但人們更應追問的是,這些“問題”企業家當初究竟是如何當上代表、委員的?
包括企業家代表、委員在內,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當然要接受監督和制約,但監督的主體不應是政府部門,而應是普通公民。公示代表、委員的履職情況,并接受公眾評議,都是民眾監督代表、委員的有效途徑,而且,這種評價、監督和制約并不能選擇性地局限于企業家代表、委員,而應針對所有代表民眾參政議政的群體,并形成常態性、制度化的機制。
來源:《新京報》
跟蹤監督增強人大監督實效
跟蹤監督是這些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推動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的一個好辦法。
如何增強實效性,一直是人大監督工作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人大監督,就其本意而言,是為了監督“一府兩院”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所以,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是衡量人大監督實效的一個重要標準。最近一些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綜合運用各種監督手段,加強跟蹤監督,取得了明顯的實效。實踐證明,跟蹤監督通過合理地配置監督資源,實現了人大監督效能的最大化;它使人大監督工作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它對于提高監督工作水平、加大監督工作力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汪鐵民來源:《人民日報》
“審查”和“審議”不能混用
從一些新聞報道獲悉,各地召開人代會時,普遍使用“審議”一詞。查閱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筆者認為,使用“審查”更為準確,“審查”和“審議”不能混用。
首先,“審查”和“審議”在詞義上有明顯區別。“審查”和“審議”都有審核的意思,但“審查”重在“查”,即檢查、核對是否正確、妥當,對錯誤和不當之處必須指出和糾正;而“審議”重在“議”,就是討論、議論、分析、說明,在力度上顯然要小得多。
其次,用“審查”而不能用“審議”是法律所定。憲法和地方組織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本行政區域內“審查和決定地方經濟、文化和公共事業建設的計劃”。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及其執行情況的報告”,“聽取和審查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本行政區域內的財政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法律明確規定是“審查”。
其三,“審議”和“審查”體現出的職權性質不同。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各報告單位是以報告工作的形式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代表通過審查報告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而“審議”一詞主要用于表述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是指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本級人大常委會會議期間,審議列入會議議程的各項報告、議案等,發表意見和看法,表明意愿和態度。這既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與人大常委會權力的共同點,又表明兩者在層次、范圍、權力地位上的差異。
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作者:龐清濤
拓寬人大民意表達渠道
江蘇揚州市六屬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133名人大代表以“百名代表參與常委會”為載體,圍繞常委會推進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水污染防治法貫徹實施議題,通過代表小組活動、民情綠色通道等6種途徑,提出327條意見、建議。
完善以人大代表為主渠道的民意收集、整合機制是拓寬人大民意表達渠道的關鍵。揚州市人大以“‘百名代表參與常委會意見和建議匯總”的形式,將人大代表收集、整合的民意傳遞給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開設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與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與選民之間相互聯系的通道,實現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與人大代表民意表達的有效對接,從而使人大常委會履職行權有了更加廣泛的民意支持。
作者:吉衛國來源:人民代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