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
按傳統習俗計算,牛年應該到農歷臘月三十結束,即2010年2月13日,牛年還有2個半月才結束,也就是說,現在正處于“牛尾巴”時點。A股市場在9月、10月份經歷震蕩整理后,11月中旬滬指有效突破3200點,市場高點逐步抬升。一些投資者不禁遐想,是否有跨年度行情呢?
從眾多券商機構、公募基金的宏觀經濟研究報告和投資策略報告來看,對歲末年初的股市保持樂觀態度。宏觀面、資金面、估值以及市場趨勢,似乎都在醞釀著新一輪行情的到來。
從宏觀到微觀都比較樂觀
宏觀經濟呈現明顯的“v”型走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季度GDP分別實現同比增長6.1%、7.9%和8.9%,經濟增速逐季回升。據中信證券對國內21家國內外知名機構對中國年度宏觀經濟增速的匯總,預計今年四季度GDP將實現10.6%的增長。這預示著,不僅“保八”的目標能夠得以實現,而且很可能會超額完成預定計劃的32%。
近期,摩根大通中國投資銀行副主席龔方雄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周期性的復蘇至少會持續12個月左右,全球資本市場正處于牛市運行中期。這與中金公司的預測不謀而合。
人民銀行對5000戶企業景氣調查顯示,三季度企業盈利指數為53.8%,在二季度回升5.2百分點后再次上升3個百分點。同時,企業家預計四季度企業盈利指數為54.7%,較上季回升1.7個百分點。這表明,微觀層面的企業也開始掙脫了經濟危機的泥潭。
據估計,今年A股市場凈利大增,有望趕超2007年,或成為史上最賺錢年份。天相投資的最新報告稱,剔除今年上市的次新股,根據年報預告業績測算,550家公司2009年實現凈利潤合計952.6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6.21%。而去年這些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占同期全部上市公司實現總凈利潤的7.94%。按這一比例測算。2009年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可能一舉超越大牛市的2007年。成為A股歷史上最賺錢的一年。
龔方雄也表示,經過本輪金融危機,大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被充分地挖掘出來。言外之意就是,現在國內的企業更能賺錢了。
樂觀的同時,市場也在提示對政策轉向以及加息等方面的風險。不過,并沒有過分的擔憂。就政策面而言,業內人士的看法是國家退出經濟刺激計劃,也會首先從維穩的角度出發,逐步退出或考慮其他的替代策略,不會直接抽板子讓經濟“栽下來”。關于加息,泰信基金認為,對90年代以來的加息研究表明,國內比較關注通脹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采取政策時往往先采取行政性的措施,然后是緊縮信貸的調高存款準備金比率,最后才是加息。因此,至少短期內無需擔心加息問題。
現在的市場不差錢
央行公布的金融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居民儲蓄存款除9月份出現回流。其他3個月份居民新增存款共減少了3499億元,僅10月份就劇降了2507億元。居民存款也許多數搬家到了股市。
再看看信貸。央行在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中表示,從信貸投放趨勢看,由于前期已經開工的項目仍需較大規模的信貸資金維持,加之房地產投資升溫,貸款需求仍將保持平穩。結構上,中長期貸款會繼續明顯多增,票據融資將繼續減少,中小企業貸款和“三農”貸款將延續三季度的發展態勢進一步增長。
市場對信貸的敏感性遠不如上半年,而各大主力機構資金回流,對市場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偏股型基金自10月中旬起整體上連續4周加倉。數據顯示,11月中旬開放式基金倉位回升到81.02%,股票型基金倉位回升到85.38%。公開資料顯示,三季度社保和QFII也都在逆勢增倉。
不久前,外匯管理局將單家QFII申請投資額度上限由8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社保基金也在三季度“翻多”增倉。據西南證券統計,三季度末被列入前十大流通,股股東的社保基金的持股市值合計213.07億元,環比增長12.26%,為2007年四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
主力隊伍里公募基金表現得相當彪悍。據粗略統計,截至11月上旬,公募基金通過新發基金共為市場“輸血”超過1000億元。年終將至,基金“搶發戰”再次拉開大幕。截至發稿日,又有18只基金新發,其中17只為偏股型,預計年底前將有600億元資金建倉,為跨年度行情助把力。
將現板塊輪動選股思路宜多元
目前市場已步入建立中期上升趨勢的初期,重要中期目標理應是6124至1664點的調整幅度的50%位置,即3894點。而近期券商機構發布的2010年投資策略報告中,多數認為滬指會沖擊4000點,中原證券甚至預測到了4500點。根據權威機構對宏觀經濟的判斷,GDP增長將從四季度延續到明年上半年。果真如此的話,跨年度行情很有上升的想象空間。業內人士表示,市場呈現個股行情持續活躍、不斷挖掘新熱點的特征,投資視角要多元化。
最直接的機會來自于行業景氣周期的研判,尋找價值投資的股價彈性。伴隨經濟復蘇的持續深入,不同行業的受益次序是不同的,投資彈性也會有明顯差異。像有色金屬、水泥、電力、鋼鐵等傳統基礎產業,近期對相關消息或利好政策產生了積極響應,這是未來一段時間熱點切換的重要信號。
年度季度財報公布期,是上市公司用業績說話引發行情的時候。按天相投資測算的四季度數據,剔除不可比公司,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速較快的行業有房地產、家電、鐵路運輸等,環比增速較快的行業有鐵路運輸、煤炭、航運業等。
側重于金融危機后全球或國家產業發展戰略方向。如近期我國提出的7個新興戰略性產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產業,細化之后包括傳感網、物聯網,轉基因育種技術等。工業和信息化部也提出5大新興支柱產業,包括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通用飛機和支線飛機、高速軌道交通設備、高性能船舶,這些都與裝備制造業有關。
后股改時期,資產重組與產業整合也是重要的投資機會。目前股權流通溢價非常高,這非常有利于推動資產重組的進程。目前央企的重組就是在產業層面進行整合,突出構建國家核心支柱產業;而地方國有企業的重組目標相對多元,核心是讓區域優勢資源進入資本市場,其中力度最大的是上海。
可見,業績、政策、產業整合以及經濟和行業景氣周期都是很好的投資選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