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展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您可要注意了,別一不小心掉入“龐氏騙局”的陷阱里。下半年以來,隨著銀行信貸增速逐漸回落,信貸類理財產品目前正呈現出激增態勢。雖然信貸類產品一向以相對較高的安全性著稱,但是投資者仍然應該提防其中隱含的風險。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理財產品中心發布最新的研報指出,過去一段時期,國內理財領域中循環貸款類理財產品的操作思路也出現了與“麥道夫騙局”同理的“龐氏騙局”陰影,如果有投資者不小心購買此類理財產品,就有可能遭遇“伏擊”。
據普益財富統計,今年9月份,2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335款人民幣信貸資產理財產品,發行數較8月份增長了60%多,其中有193款投資于銀行存量信貸資產。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學院南路支行客戶經理姚琦向記者介紹,進入今年下半年,該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中信貸類產品偏多,平均每月都有五、六款產品推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產品中心研究員王伯英指出,受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帶動,上半年信貸額度有了“爆發式”增長。而近期商業銀行迫于資本金和存貸比的壓力,為替換存量貸款或者新發貸款,大力發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然而爆發式增長的背后卻隱藏著風險。
中國社科院理財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一段時期,國內理財領域中循環貸款類理財產品的操作思路顯現出“龐氏騙局”的詭影,即用新投資者的后續投資資金支付給老投資者作為本息收益,某款理財產品的本息支付就被宣稱來源于貸款主體償還的本金、新發理財計劃的募集資金和信托貸款轉讓資金3個方面。
報告分析,僅從形式上看,銀行用短期理財產品對沖中長期貸款,不失為解決理財產品期限與中長期貸款期限錯配的一種手段。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做法實為不妥。沒有中間增信機制的安排,這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狀況容易受到發行銀行在產品約定權責之外的特別操控。
“龐氏騙局是國外的叫法,國內一般稱之為拆東墻補西墻。”一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在貸款類理財產品中,潛在的風險包括貸款主體的信用風險、新理財計劃不能成立的風險或剩余期限的信托貸款無法轉讓的風險。
“由于信貸理財產品的期限通常為6個月到1年,而信貸資產一般在3年以上,這里面就存在時間差的問題。”該業內人士解釋,銀行以受讓后續理財計劃所支付資金作為還款來源的做法,容易使理財產品陷入連環式陷阱。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理財產品到期時,新的理財計劃未能如期成立,剩余期限的信托貸款也無法轉讓出去,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有可能受到損失。
“雖然信貸理財產品收益浮動,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收益還是有保證的。”招商銀行中關村支行的客戶經理表示,但確實出現過少部分信貸類產品到期折價的情況,這主要是受到貸款主體還款拖欠的影響。
中國社科院建議,對于信貸類理財產品,金融機構及其監管部門有必要進行一定的監控。一方面要控制單筆產品的募集資金量,使其不要超過理財產品存續期內貸款主體的償還額度。另一方面,應要求發行銀行承擔貸款主體的部分風險,考慮引入類似于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發行方自購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