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軍 滕臣剛



為了解蘇州市食物中毒的發生情況,分析食物中毒的原因,對共性問題加以預警,我們對2008年蘇州市網絡直報的食物中毒事件進行了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江蘇省疾病控制信息系統食源性疾病檢測系統”2008年蘇州網絡直報報表。按致病因素、原因食品、責任單位類別分類統計。
2 結果
2008年共發生食物中毒46起,就餐人數13 732人,中毒654人。
2.1 致病因素
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18起,占總起數的39.13%,發病人數占總中毒人數的69.11%,并以副溶血性弧菌為主;原因不明的有20起,占總起數的43.48%,發病人數
占總中毒人數的21.56%。致病因素查明率為56.52%(表1)。
2.2 原因食品分類
肉與肉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12起,占總起數的26.09%,發病人數占總中毒人數的16.67%;水產品8起,占總起數的17.39%,發病人數占總中毒人數的36.70%;不明食品14起,占總起數的30.43%,發病人數占總中毒人數的19.72%(表2)。
2.3 責任單位類別
集體食堂、飲食服務單位和家庭是食物中毒的3大場所,分別占34.78%、30.44%、30.44%,特別是集體食堂和家庭,發病人數占總中毒人數的81.96%(表3)。
3 討論
本文的統計結果顯示,蘇州市2008年的食物中毒事件有以下特點:① 細菌是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因素,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應特別引起注意和預防。② 集體食堂(含外送盒飯)發生的中毒事件比例高。目前蘇州是一個發展快、移民人口較多的城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后勤服務的社會化,集體食堂和外送盒飯形式的就餐人數增多,據報道目前蘇州市區每天生產和銷售20多萬份快餐,在整個生產、運輸、銷售等環節中都可能產生細菌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因此預防快餐以及集體食堂的食物中毒是預防食物中毒的重中之重。③ 從網絡直報報表來看,蘇州市食物中毒發生月份雖主要集中在5—10月,但全年均有發生,為此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應成為食品生產經營者和食品衛生管理者常抓不懈的工作。④ 自2000年起,衛生部建立了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監測范圍覆蓋了全國主要產糧區和70%的人口。作為保護消費者身體健康和促進經濟發展更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比原來的食物中毒報告制度更及時更細化,同時填報的要求更高、更規范。從2008年度蘇州市開展的工作情況來看,網絡直報工作的質量尚有待提高。
食物中毒的發生、處理涉及很多因素和單位部門,就網絡直報工作來看,建議:① 各地疾控中心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消除行政顧慮,為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將要賦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職責做好基礎工作,強化食物中毒的網絡直報制度,為我市的食源性疾病監測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共同努力。② 在報告的實踐中學習和掌握食物中毒的網絡直報方法,網絡上所有的空格應填寫完整或標注說明,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也有利于促進食物中毒調查處置的規范化建設,逐步提高致病因子的查明率和致病因子送上級部門鑒定率。③ 對于跨區的食物中毒事件應由材料集中的轄區地報告或由上級部門指定轄區報告。
4 參考文獻
[1]周天兵,戴月.江蘇省2000—2002年食源性疾病分析.江蘇預防醫學,2004,15(4):25.
[2]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標準處.食品衛生國家標準匯編(5).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9.
(收稿日期: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