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家》2009年9月3日的報道說,“在西方,很多60歲的人都已經退休了。但中國共產黨依舊強壯。強壯,絕對是個正確的形容詞。值此全球金融危機之時,北京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以慶祝這個共產國家建立60周年。一份主要報紙斷言,‘這是一個威懾國內國外敵對勢力的有效方法’。這一慶典明確顯示了中國既不害怕花錢也不在乎為了慶典活動實現大規模的管制……除了常規的洲際導彈、坦克、戰斗機,中國還有很多新東西要向世人展現,畢竟中國每年的國防預算都呈兩位數地增長。”
《經濟學家》的這則報道代表了大多數外國媒體對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慶典的態度。外國媒體看到更多的,不是喜慶而是中國的財富與軍備帶來的威脅。 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9月17日的報道認為: “盡管這個巨大的狂歡盡力表現喜慶的氛圍,但很難不讓人想到黨的巨大控制力。機器人一樣的士兵一排排地從站在觀禮臺上的面無表情的領導人面前走過,這就是北京通常給人的印象。而這個印象與中國政府極力塑造的現代、和平的形象有所沖突。”
一如既往,外媒對于中國的重大活動似乎永遠不吝惜批評和諷刺。對于北京街面上警力的增加,入京旅游的限制和長安街兩邊為國慶彩排而采取的戒嚴行動,外國記者表示了極大的不滿,雖然最有資格不滿的北京市民都表示對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不過,在一片不友善的聲音中,也不乏中肯的評論與建議。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shambaugh教授在2009年9月28日的美國《時代》周刊上發表了長篇文章,詳細論述了他所親歷的,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30年的變化:
“我每年都會訪問中國,并住上一段時間,這使我有幸見證了中國從1979年以后巨大的變化。”在這30年間Shambaugh教授看到過殘留在大街小巷的“文革”標語,訪問過“文革”時期受到沖擊的干部和知識分子,感受過80年代的開發和90年代以后政治體制改革的停滯。
“當我們總結這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記錄是復雜的。他們的成就是重大的,但這些成就也同時造成了新的問題和考驗。中國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但它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公認。外向型經濟帶來的是制造業的繁榮,中國儼然成為世界制造業的超級大國。與此同時,中國也開始了大規模地向外投資,以至于很多人寄希望于中國引領世界走出此次的金融危機。但經濟的成就是以環境為代價的,在經濟數據節節攀升的同時,環境污染造成的疾病也在中國不斷增加。
60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容置疑。人均壽命在增加,嬰兒死亡率明顯減少。在這個國家不但基本掃除了文盲,大學入學率和出國留學比例也大大提高。盡管外媒依舊質疑中國的言論自由,Shambaugh教授認為中國知識分子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同時,中國也成為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兩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一億人口流動在城鄉之間。
Shambaugh教授同時批駁了關于中國政治改革停滯的主流觀點。在與中國官員幾十年的交往中,他發現中國當代的官員與黨員,素質更高,受教育程度更深,專業技能更強。官員任免也更加唯才是舉。更重要的是,這些官員已經很少糾纏于意識形態而是以更加務實的態度工作,并以開放的態度吸取歷史上或國際上的良好經驗。威脅中共統治權威的最大挑戰不是政體改革,而是醫療、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務的缺失。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變化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的角色。曾幾何時,中國是一個被摒除于國際交流之外的,但現在它已經成為國際間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在最近幾次大的災害中,都向受災國提供了物質和資金的幫助。加入和不擴散組織更顯示了中國國際合作的態度。然而,即便中國沒有和任何國家發生過真正意義上的沖突,它的崛起在歐、美、拉各國民眾眼中往往帶著負面的訊息,這使得中國在國際關系上步步維艱。
中國的成就值得慶祝,但中國面對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在一個甲子的輪回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自己喜憂參半的耳順之年。歡慶與喜悅之后,也許是該反思一下功過是非的時候了。 (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