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都來得太突然,29歲的周森鋒還沒做好準備,鋪天蓋地的猜測、議論甚至流言非語都迎面而來。他或許像老一輩的干部那樣,以為做到莊敬自持、緘默不語,便能激流勇退便可轉身韜光養晦。但這個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周森鋒不明白,緣何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卻掀起軒然大波。有如此疑問的人,或許不只是他一個。
無獨有偶,昆明市對公開選拔的60名年輕干部掛職擔任副縣級領導干部進行了任前公示。其中有30人是“80后”,最小的1985年出生。如此大規模的任用年輕干部,這在昆明市干部任用歷史上尚屬首次。其實,早在今年3月,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就已經明確對年輕干部的選拔提出過要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形成有利于優秀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更早一點,2000年中組部下發通知,要求各省黨委組織部選調高效畢業生到基層鍛煉,俗稱“選調生”。目前在基層做出成就的年輕選調生也不在少數。而周森鋒借以起步的“掛職”這種靈活的干部交流形式,在我國業已存在了20多年。
這些都是對傳統公務員制度的補充,或者說是對干部制度的創新。然而,當呼喚已久的創新實實在在地來到人們面前的時候,大家卻報之以驚詫和猜疑。從周森鋒6月21日當選之后,網絡上對他的教育背景、家庭出身、人際交往圈甚至于他妻子各方面的情況展開“人肉”搜索,并在網上全方位披露。如果還難以用統計數據來最終定論周森鋒是否是目前最年輕的市長,那么,他肯定是就職之時個人情況最公開透明的市長。
或許是由于長期以來論資排輩的干部任用方式,讓人們形成了“循序”才能“漸進”的心理習慣。或許還因為中國的社會結構仍舊很傳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般人小有成就已經年屆四十。一個年僅29歲、未至而立之年的市長與人們的心理預期和生活經驗并不相符。超出個人經歷和感性認識的事情總是令人不安的。然而,如果能夠仔細看看周森鋒的履歷,可能會讓情緒得到撫慰。2004年7月,周森鋒作為清華大學與襄樊人才合作協議的第一批學生,來到襄樊市建委掛職,建委副主任的職務是副處級別。五年之后,周森鋒以全票當選縣級市宜城市市長,級別是正處。五年的工作經歷從副處升到正處,也不是網絡上所渲染的一步登天吧。
除了對周森鋒的任職經歷提出質疑外,議論還指向他的家庭背景。調查結果可能讓多數人失望:周森鋒及其妻子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和農民。看來,他并不是因為家庭背景顯赫而得到重用。這再度與人們的心理習慣不符。周森鋒的重用,這不是說明了備受詬病的“任人唯親”的干部選拔模式得到破除嗎?然而,“草根市長”為何得不到網絡上“草根民眾”的支持?這實在是讓人費解。看來習慣的強大力量早已超出了理智。
沒有改變的,不僅僅是各位看官的心理預期,還有這位80后市長的行為方式以及思維習慣。由于后續事件的展開,社會的關注度持續升高,媒體介入力度加大,周森鋒坦言,現在社會壓力遠遠超出了工作壓力,讓他難以承受。面對這些,他選擇了緘默和回避。
承受社會關注壓力的遠不止他一人。2008年初,28歲的張輝時任共青團山東省委副書記時,就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年輕的副廳級干部”。現任新疆自治區副主席的胡偉,在28歲時已是正縣長。現任河北省省長的胡春華,在27歲時已是副廳級干部。而現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陸吳32歲時已是正廳級干部。前幾天昆明市所公示的那些年輕干部們,難保不被媒體和網民挖個底朝天。
對于這群干部而言,年輕只是他們最直觀的標簽。真正吸引眼球的,是“年輕干部”在廣大人民心目中的象征意義:較新的知識結構、宏大的國際視野、進步的觀念意識,活躍的創新思路,充沛的活力和干勁,再加上民主意識和親民作風。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走馬上任,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既會遭致非議也會有人力挺。社會的眾說紛紜,折射出普羅大眾對年輕干部的期許和政治新政的期待。不怕進一步退兩步,怕的是原地踏步、固步自封。
周森鋒們的疑惑,恰是社會大眾的期許。既然已經被推到了前列,那就勇敢地挑起新時代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