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2008年中國民生問題調查報告。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于2008年5月至9月開展了“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這是中國社科院開展的第二次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此項全國抽樣調查覆蓋全國28個省市區的134個縣(市、區)、251個鄉(鎮、街道)和523個村(居委會),共成功入戶訪問了7139位年齡在18至69歲的居民,調查誤差小于2%,符合統計推論的科學要求。根據此次調查數據和2006年的第一次調查資料,形成該研究報告。
調查顯示,無論是從主觀感知還是從客觀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眾的生活狀況有了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鄉居民認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鄉居民認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來農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顯高于城鎮居民。這種趨勢說明,2006年以來取消農業稅、糧食直補、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落實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推動農村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使廣大農村居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質在不斷提高,用于食品消費的支出比重在逐步減少,居民的房產狀況和居住條件也得到極大的改觀,95.8%的家庭都擁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還擁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兩年收入差距擴大的情況仍然十分突出。
城鄉居民認為目前面臨最主要的生活壓力是物價上漲,有近80%的被訪者認為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價上漲的影響。此外,城鄉居民生活壓力較大的方面還有“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難”、“住房條件差,建不起房或買不起房”,以及“家人無業失業、工作不穩定”。
調查還表明,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經濟組織中的勞動與社會保障狀況亟待加強。城鎮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和城鎮醫療保險的覆蓋率已經超過50%;同年齡段的農業戶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農合”。社會保障的享有狀況與就業單位的性質有緊密的關聯。在城鎮人口中,就業于公有制機構和三資企業的人員享有各類社會保障的比例較高,私營企業和個體機構中就業人員較低。在勞動權益保障方面也呈現類似的狀況,企業規避承擔勞動者權益保障的義務的傾向比較突出。由此可見今后要特別關注非公經濟組織中,特別是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組織中就業人員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的改善。
公眾認為物價、看病、收入差距和失業是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會群體的利益沖突,但39%的人認為矛盾不會激化。與2006年第一次調查的結果相比較,對社會利益沖突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判斷,持樂觀態度的城鄉居民比例略有上升,持悲觀態度的略有下降,但“說不清”的人數比例也有所上升。在問到“哪兩個群體差異最大”,“哪兩個群體最容易產生矛盾”的時候,“窮人和富人之間”與“干部與群眾之間”都排在前兩位。這說明貧富關系和干群關系,是目前最需要處理好的社會利益關系。
調查中對城鄉居民詢問了人身、個人和家庭財產、個人信息隱私、交通、勞動、醫療、食品等7個方面的安全感,發現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或“比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兩期的調查中,食品安全狀況都在各類安全感中排在倒數第一,這說明公眾對食品衛生和安全有著長期的擔憂。這種擔憂在2008年10月份以來曝光的三聚氰胺摻入牛奶和雞飼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公眾在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顯下跌。城鄉公眾對當前的社會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態度。公平感低于50%的有選拔黨政干部、工作與就業機會、城鄉之間待遇、地區之間的發展、行業之間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個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意味著貧富分化對社會公正的損害還在加劇。工作與就業機會的公平感也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這也和本報告前面所提到的就業壓力增加、城鎮就業形勢嚴峻等現狀相呼應。
城鄉居民對當地政府11個方面職能工作的評價表明,公眾的平均滿意率接近60%。城鄉居民對當地政府工作滿意度較低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排在第二位的是“廉潔奉公,懲治腐敗”。此外還有擴大就業、執法公平、保護環境等。環境保護是公眾對地方政府工作評價最差的方面,有近40%的城鄉居民表示不滿,在城鎮居民中,甚至達到了44.4%。
此次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有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問題。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大就業促進與扶助力度,完善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加強社會風險的監控與監管,嚴懲貪腐,加強權力制衡,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