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韓國在調整經濟政策之后,開始拓展海外業務。至2008年,進入“世界500強”的韓國企業已達15家。韓國的真金是怎樣煉成的?
世界500強的地域分布
“世界500強”從其誕生之日起,無論是從縱向還是橫向角度看,無論是從排名方式還是從地域行業分布,它始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從地理分布上看,世界500強中絕大多數企業都來自發達國家,但隨著戰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新變化,世界500強企業數的國家與地域分布仍發生了很大變化。世界500強中,美國企業最多,在20世紀60年代,世界500強中有300多家來自美國,占到其中的六成左右,超過其他國家世界500強的總和。隨著其他國家,特別是歐洲與日本經濟的恢復和走向繁榮,這種過于畸形的結構逐漸得到扭轉。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所占500強的比重已下降到30%。進入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從滯脹中解脫出來,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全面突破,美國的經濟狀況又明顯好于日本和西歐,其在世界500強中德企業數止跌回穩,一批高科技企業迅速崛起,進入世界500強。但隨著美國金融資本的逐步退步,美國在世界500強中的份額逐漸減少,到2008年,根據《財富》公布的最新統計,美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僅占153席。
日本戰后經濟高速增長,在20世紀60年代時,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僅有39家,而到20世紀90年代曾經達到149家。但自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企業競爭力的下降,日本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數字逐漸減少,1998年僅有100家企業進入這一名單,比1997年減少了12家。上榜公司的平均收益下降了14%平均每家日本公司虧損了9000萬美元以上。到2008年,最新的世界500強名單中,日本企業的數目銳減到了64家。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法、德三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大致在110家上下。意大利、荷蘭、瑞士雖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少于英、法、德,但都有大幅增加,這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有密切關系。歐洲統一大市場為這些本國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為其進入500強提供了市場支持。到2008年,歐盟國家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數字達到了179家。
世界500強的地域分布變化是世界經濟增長中心轉移的直接結果。盡管在20世紀世界經濟增長中心轉移到了北美,但歐洲發展的慣性和工業文明的積淀,使歐洲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數三分天下有其一。20世紀70年代以后,世界經濟增長重心由北美向亞太地區轉移,亞太地區在世界500強中的企業數不斷上升,從1962年的33家增加到2008年的117家。而北美的地位相對下降,在500強的企業數隨之減少,從1962#的314家減少到2008年的172家。
小國產生的大公司
不過,在《財富》500強中,還有一個非常引人矚目的現象,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500強中逐漸顯露鋒芒,包括亞太地區的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以及中國臺灣,拉美的委內瑞拉、巴西均有企業進入500強的名單。而韓國自1976年第一家企業進入500強以來,到1996年已達到了13家。近幾年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據最新公布的統計,在2008年的全球500強中,韓國企業達到了15家,其中三星電子更是以近1072億美元的營業額位列全球500強企業中的第38位。
1938#3月22日,李秉哲于韓國大邱成立了三星商會。這就是現在三星集團的前身,當時它的業務主要是出口韓國的干魚、蔬菜水果到中國內地及“滿洲國”。朝戰結束后,三星開始拓展自身的經營范圍,經過40多年的發展,到1996年三星集團發展成為全球第五大集團,目前包括62個子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機構,在近7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00多個法人及辦事處,員工總數23萬,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貿易等眾多領域。
目前三星集團營業額約1330億美元,旗下3家企業連續多年進入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行列。其中2008年最新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三星電子排名第38位,三星生命排名第247位,三星C&T排名第475位,并且其品牌價值高達176.8億美元,在世界百大品牌中排名第35位,連續五年成為成長最快的品牌之一。三星集團有近20種產品世界市場占有率居全球企業之首。2003年《商業周刊》評價三星是“充滿生活方式的時尚感,品牌價值持續攀升的企業”。2005年國際知名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及《商業周刊》公布2005年全球品牌價值調查,三星躥升到第20名,而索尼跌落到第28名。美國《商業周刊》說:“索尼應該向三星學習”。目前三星出口總額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2%,每年繳納8%的稅金。韓國媒體經常以“三星王國”、 “三星共和國”、“李健熙時代”等稱謂來形容三星集團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力。
韓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
二戰之后,受地緣政治環境的影響,韓國一度在經濟建設上奉行“先統一,后建設,不統一,不建設”的方針,這直接導致韓國經濟發展嚴重滯后,1961年,樸正熙通過政變上臺,開始奉行“經濟發展第一”的方針,韓國經濟因此取得了迅速發展。韓國政府強調“出口第一”和“貿易立國”的政策,規范國內大財閥的經濟行為,推動他們積極向海外拓展市場,從而奠定了這些公司今日的全球影響力。
1968年,韓國公司開始向海外拓展業務。當年,韓國南方開發株式會社向印尼投資300萬美元用于開發當地的森林資源。隨后,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韓國現代集團等開始涉足中東國家的建筑業和貿易。1973年,韓國企業開始向國外制造業投資,1977年開始轉向礦業部門。但到了80年代初,投資規模和項目都是非常有限的。在1968~1980年間,韓國企業對外投資項目為287項,投資金額僅為1.42億美元。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韓國對外貿易狀況得到改善,外債總額也持續下降。在美日兩國的壓力下,韓元被迫升值,為了維持出口產業的競爭力,韓國的企業紛紛跨出國門,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有了明顯增長。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韓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累計達到了2925項,投資金額近70億美元,是1968~1980年總投資額的近48倍。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韓國企業的規模和國外子公司的數目也不斷增加。在世界大型跨國企業中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
韓國企業的飛速發展日益受到世界的矚目,眾多韓國企業進^國際市場,加快了國際化拓展的腳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三星、現代等眾多韓國企業走出國門成為世界知名公司。
韓國企業海外投資地區分布
韓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加快了國際化拓展的腳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由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國內市場因素。韓國國內資源貧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缺乏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且韓國國內的工資水平比較高,2003年韓國的職工平均月工資約為1500美元,而2004年韓國大企業招聘職員的年薪在20000美元左右。韓國在華企業的每一名中國工人掙1美元時,換成韓國工人則企業須支付8.5美元。高工資削弱了韓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迫使韓國企業必須走出國門。如韓國纖維產業為了克服國內成本上漲引起國際競爭力下降的問題,到斯里蘭卡、孟加拉等低工資國家進行投資。由此可見,韓國企業為維持企業的競爭力不得不到進口國投資建廠,或到生產成本更低的第三國建廠生產,再進入發達國家。第三,韓國人口只有4800萬,購買力水平相對有限,國內市場狹小,只有日本市場的1/3,美國市場的1/30。
各國的貿易保護壁壘。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保護之風盛行,各發達國家紛紛對進口商品的數量和質量進行限制,尤其針對亞洲新興國家的低價產品設置了進口配額、反傾銷和標準認證等一系列貿易和技術壁壘。在美國和日本市場,韓國企業有競爭力的服裝、電器等產品受到限制。對以出口為導向的韓國企業來說,只有走出國門對外投資,繞過貿易保護壁壘才能維持企業的發展。90年代初,韓國企業為了回避歐盟的貿易壁壘,在歐盟國家內部設立合資家電企業,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迫使韓國企業不得不加快國際化步伐。
政府的鼎力支持。韓國政府大力推行企業海外投資自由化政策,并對企業的國際化進行了廣泛的干預。韓國政府放寬對企業海外投資的限制,對國際化企業給予優惠的稅金支持和靈活的融資待遇。由于政府的傾斜政策,韓國形成了以大企業集團為主體的企業國際化模式,這種政府直接支持的國際化模式有效地促進了韓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
為了在變化的國際、國內市場中生存發展,韓國企業已經走出了一條共同發展的國際化之路:在政府支持和保障的推動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獲得快速發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企業的成功也提升了韓國國家的整體形象并且成為韓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韓國企業通過國際化戰略,占領了很大規模的國際市場。這無疑將是韓國企業21世紀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優勢。
21世紀,韓國企的國際化戰略
2003年末,韓國政府確定了十大增長產業,包括智能機器人、未來汽車、新一代半導體、數字及視頻傳輸、移動通信、液晶顯示裝置、智能家庭網絡、數字式數據和軟件、新一代充電電池、生物醫藥與人體器官等。政府將把這些產業作為新世紀韓國發展的主導產業,并大力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綜觀韓國企業這十幾年來的發展史,它們早已將電子、通信、生物等高科技產業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要領域,并且已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不小的優勢。隨著政府政策的出臺,這些企業也必將借此謀求更大的發展。以三星為例,它已將子公司削減近一半,并確定了電器電子、機械、化學、新材料、航空信息通訊作為集團的核心產業。這些高科技產品都是以通訊信息為基礎的21世紀的朝陽產業,為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也是韓國企業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基礎。
韓國企業,無論是原來的四大集團還是新興的產業集團,無一不是實行多元化發展。大多數韓國企業經營范圍極廣,上到航天軍工,下至日用消費品無所不包。多元化經營使韓國企業的規模迅速擴大,產生了規模效應,從而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企業的產品形成積聚效應,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產品的多元化也降低了經營單一產品的風險,提高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韓國的LG集團在中國采取多元化發展戰略,在中國設立了多家合資公司,其生產的產品包括家電產品、手機、數碼通訊產品及光驅、顯示器等IT產品。而且,韓國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并不是單純投資和生產規模的擴大,而是力爭在每個投資領域都達到行業的領先地位。通過多元化經營,韓國企業建立了雄厚的業務基礎,同時品牌知名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使其國際化基礎更加穩固。
本土化生產策略是韓國企業實行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環,其目標是要做一家成功的當地企業,而不是在當地市場取得成功的外國企業。韓國企業力爭實現人才本土化、產品本土化及生產本土化,而不是簡單地在當地生產而。人才本土化是跨國公司在外國發展的趨勢,本土人才熟悉市場行情,待遇比母公司聽派人員低很多,當地人才優秀而廉價,本土人才的比劂呈逐漸上升的趨勢。韓國企業尤其重視培養本土管理人才,并向企業注入本土文化。在生產上,產品的大多數配件都是在本地生產或采購的。如LG在中國的零件本土化率達到90%,其目標就是要達到完全本土化。三星集團則推出三星獎學金計劃,大力扶植本土的優秀人才,為企業的發展積累人才基礎。韓國企業的市場定位是以世界一流技術為消費者提供本土生產的產品。正是這樣,產品也是針對不同市場的需求進行設計開發的,以滿足世界各地的消費者。而且許多技術都是在當地進行研究開發的,這與其他許多國家把研發放在本國大不一樣。韓國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球節的全面本土化經營,使之成功地把自身打造成本土化企業,被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所接受。
韓國企業實行國際化戰略,不僅是在海外建立生產工廠,而是建立從原材料、零部件采購到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和勞動力雇傭均在當地進行的大型基地,并通過向當地轉讓新技術、新產品以及建立與當地相適應的企業文化,增強企業與當地經濟的融合,使企業真正成為世界型企業。韓國企業根據不同的產品特點采取不同的生產策略,對一些處于生命周期成長期或成熟期的電子產品進行規模化生產,通過擴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采取全面成本領先戰略。它們通過采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和雇傭廉價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以達到物美價廉,借此與日本和美國對手競爭。這也是韓國企業最具競爭力的手段之一,如LG力圖在中國建立世界最大的電子生產基地,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銷售還要出口亞非市場。LG預計2010年其在印度的投資額將超過100億美元,是2004年的10倍,將建成僅次于中國的第二大生產基地。可見,韓國企業通過建立以戰略基地為中心的綜合化生產基地,可大幅度地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
韓國企業十分重視在全球推廣提升企業形象,通過對體育賽事的贊助,韓國企業的品牌在全世界大街小巷到處可見。人們可以在奧運會、足球世界杯賽的球場上看到三星、LG的廣告牌。通過對高水平運動賽事的贊助,韓國企業成功地提升了其整體形象,將時尚、流行、運動等現代元素與韓國產品聯系起來,為品牌注入了與眾不同的內涵,被世界各國年輕人所喜愛。通過獨特的體育營銷,韓國企業逐漸被世界所知,并被接受認可,這為其在日后的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
目前,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現代集團、LG集團均榜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