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網友評為“央視最有魅力的女主持人”;
她在騰訊的博客沒有任何推廣,點擊率近千萬;
作為國際制片人,她用努力敲開了一扇又一扇國門:法國、希臘、埃塞俄比亞、約旦、埃及、墨西哥等34個國家;
她用自己的夢想促進了《世界電影之旅》走出中國,四年制作了上百期電影專題……
我的大學我的電影夢
人們都說,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能實現夢想的人是幸運的。其實王寧彤最早的理想是考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以后去做動物園的管理員,她覺得她的工作應該在動物園里。
但是這樣一個“大膽”的夢想一經提出便被爸爸媽媽雙雙否決。“爸媽想讓我學習舞蹈,將來做個舞蹈老師,至少這是能養活自己的職業。”
于是聽話的王寧彤就在心底把夢想改成了“舞蹈老師”,踏進了北京舞蹈學院的大門,進修民族舞。在北京舞蹈學院,雖然王寧彤很努力,但是她還是看不到在舞蹈學院學習的前景。
最后,舞蹈學院的課沒有學完,王寧彤就離開了。這個舞蹈夢也跌跌撞撞地破碎了。
王寧彤又是幸運的:剛剛擦干“舞蹈夢”破碎的眼淚,她就再度把夢想鎖定了“電影”,也許與電影的緣分與生俱來,這次她的尋夢之旅顯得相當順利。
雖然王寧彤在中國傳媒大學學了文藝編導的專業之后,在北京電視臺做了三年《電影與電影人》的節目,后來又拼盡全力考到英國最早建戲劇系和電影系的BRISTOL大學讀完研究生課程,但是真正讓她感覺自己“已經是個電影人了”還得從拍攝研究生畢業專題片開始說起。“當時我帶著一支十來個人的‘聯合國’團隊,在英國的港口拍攝一對年齡和文化差異相當大的夫妻,我是制片人。”當制片人讓王寧彤第一次知道了錢的重要性,雖然學校也給了一些資金,但是遠遠不夠。“兩天的拍攝大家吃什么,喝什么,萬一超支錢從哪兒來?這些都是特別現實的問題。”
盡管已經有了多年的工作經驗,但是四處找錢對于王寧彤來說還是第一次。她想盡了辦法,最后決定,就在拍攝專題片的港口那一溜兒小店中挨家挨戶“化緣”。“我跟他們說我是BRISTOL大學的學生,要拍攝畢業作品,因為資金有限希望能得到您的幫助,比如說給我們免費提供一些飯菜什么的。”就這樣一口氣跑了二十多家店鋪,有提供服裝的,有提供食物的,還有船商、電影院都被王寧彤說服提供了幫助,她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紀錄片片尾感謝的字幕拉了很長很長,都是當時為他們提供過幫助的商家。
“可能我到八十歲還是會有幼稚的一面、好奇的一面。我有一部分智商高度發展起來,但是另一部分智商我希望它永遠停留在那兒,我不希望它變得世俗和城府。”——王寧彤
研究生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