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體里流淌著猶太人的血液,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國女人;她育有3個優秀兒女,卻有二段不堪回首的婚姻;她是中國第一個回以色列的猶太移民,卻在10年后重返上海;她是一個賣春卷的小商人,卻奇跡般地成為世界第三大鉆石公司中國地區首席代表;她是唯一至今還留在上海的猶太后裔,又是一位堅強慈愛的中國母親。她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旅程,記錄著中以兩國人民綿延不斷的真摯友誼。
她42歲受到了以色列總理的接見
1950年,在上海的一家醫院里,一個長著猶太人特有的大眼睛的漂亮女嬰呱呱墜地。孩子的父親是猶太人,母親是一位蘇北農村的女子。父親給女兒起名叫沙拉。
1956年,他們舉家搬到了上海復興中路642號猶太人聯合會會所居住。童年的沙拉是幸福的,在聯合會三層的洋樓里,她享受著父親的慈愛,她和鄰家的小朋友一樣接受了許多共產主義教育,她讀毛主席著作,聽解放軍英雄故事,學愚公移山精神。
沙拉的父親在大名路242號開了一家商鋪做小生意,生活過得還算安穩,當時的上海政府還給予他們每月70元的猶太人補助金。
1962年4月,沙拉的父親因病去世。父親的去世使她失去了家庭溫暖。沙拉的生母在她很小時就改嫁他人,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當失去父親的沙拉回到母親身邊時,母女之間竟然已形同陌路。沙拉說:“我母親總認為我這張外國人的臉,給她帶來很多麻煩。”母親不會養一個白吃飯的人,所以,初中都沒有念完的沙拉成了上海銅廠一名靠體力吃飯的女工。
長大后的沙拉幻想著通過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她再一次被捉弄了。她的第一個丈夫婚后不久就被發現生活不檢點,沙拉只好離開他。這次短暫的婚姻,留給了沙拉一個兒子。而正是因為這個孩子,沙拉的第二次婚姻在堅持了10年之后,也終于宣告結束,這一次,又留下了兩個孩子。沙拉說:“人家不愿意接受我跟別的男人生下的孩子,我非常矛盾和痛苦。在情緒最低潮的時候,我幾乎想自殺。”
在那個特殊年代,一半的猶太血統使沙拉失去了親情和愛情。絕望的沙拉開始思念她的另一個家鄉。
1992年1月24日,中國和以色列正式建交了。沙拉用最隆重的方式慶祝了這個日子。在沙拉42歲這一年,她踏上了“尋根”之旅。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個或許是最后一個返回以色列的猶太后裔。回到以色列,她受到了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拉賓的接見。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難許多。然而,沙拉沒想到的是自己來到了一個充滿硝煙的國度。由于巴以沖突升級,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沙拉所在的特拉維夫市。那時的特拉維夫到處可見掛在墻上的人的肢體,有好幾次,沙拉都是死里逃生。有時下公交車沒多久,身后的公交車就爆炸了,但倔強的沙拉漸漸習慣了這種動蕩。
她成了以色列名人
1993年5月,沙拉終于憑借自己的力量,把3個孩子從上海接到了身邊,從這一天起,一家人才得以團聚。
人地生疏的沙拉沒有特別的技能,但頗具商業天賦的她馬上想起了她在上海看到的絕活——包春卷。
沙拉說:“我做壞了很多春卷,當打出第一張春卷皮的時候,我真的是又難過又開心。我覺得我作為一個上海人說的千金小姐,自己找了一個飯碗。那時掉下的眼淚,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第一張春卷皮給沙拉增添了自信心,靠著這個手藝,她不僅養活了自己和孩子,而且還賺了很多錢。
到了以色列以后,沙拉依舊做著合格的中國式媽媽:把孩子們送去學校讀書,他們上學的時候賣春卷,到了下午放學的時候,孩子們就來春卷攤前玩耍。
一天,當3個孩子像往常一樣圍坐在小爐子旁邊等沙拉做飯的時候,鄰居過來訓斥老大:“你已經是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去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在這里看著你母親忙碌,自己就像廢物一樣沒用。”
鄰居的話很傷人,沙拉和老大都很難受,回家后,沙拉安慰老大:“沒事的,媽媽能撐住,我喜歡照顧你們。”可是,老大說:“也許,她說得沒錯。媽媽,讓我試著去照顧弟弟妹妹吧……”
沙拉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