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旋轉據說是越來越慢了,可是今天的人們卻感到越來越暈眩,因為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了一個我們部難以把握的轉折點。我們的經濟在一個地方創造著黃金世界,在另一個地方造成哀鴻遍野;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知識豐富,又讓我們靈魂干癟;我們的科學在一點一滴地救死扶傷,又在成千上萬地大開殺戒——我們對未來滿懷憧憬,又感到恍如末世。我們向何處去?每個人——不管是否自覺——都置身于這個問題的巨大陰影中,部在尋找著自己的答案。其中有的人想起了一種叫“哲學”的東西,他們不指望用“哲人之石(philosopher's tone)”來點鐵成金,只盼能把它打磨成看穿世界、預知未來的吉普賽水晶球。
可是哲學在當代也面臨著尷尬。我的一位同行曾說,每當他不夠悲觀厭世、思想不夠牽強晦澀、文筆也不夠枯燥乏味的時候,就寫不出能在哲學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不消說,來尋找水晶球的人們,通常都會被所謂“哲學”的這副尊容嚇得落荒而逃。但是,我得說:慢些跑,因為這并不是哲學的真貌、全貌。
的確,我也不知道這水晶球該如何打造。我只能說,且讓我們從哲學之河的源頭開始,來一次游目騁懷的漂流吧。誠然,我們選擇了一條來自異邦的河流,不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卻正是我們自己祖先的教導。好,讓我們先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