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數學地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成為數學教師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問題教學”是一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現把平時的點滴做法小結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引起學生學習的最大直接動力,既非遠大的理想,也不是美好的未來,而是知識的趣味性和學生本身的好奇心.為此,數學課堂教學要盡可能挖掘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將知識用趣味化的語言和方式呈現出來,使一節課生機盎然,情趣無窮.如講解《等比數列的前項和》時,設計如下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動漫演示)話說豬八戒自西天取經回到了高老莊,從高員外手里接下了高老莊集團,搖身一變成了CEO.可好景不長,便因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了窘境,急需大量資金注入,于是就找孫悟空幫忙.
孫悟空滿口答應:“行,我每天投資100 萬元,連續一個月(30 天),但有一個條件是:作為回報,從投又嘀咕了:“這猴子老欺負我,會不會又在耍我資的第一天起你必須返還給我1 元,第二天返還給我2 元,第三天返還給我4 元,……即后一天返還為前一天的2 倍.”八戒聽了,打起了小算盤:“第一天,支出1 元,收入100 萬元;第二天,支出2 元,收入100 萬元;第三天:支出4 元,收入100 萬元;……哇,發財了……”心里越想越美……再看看悟空的表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