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以下簡稱“自考”)屬于國家文憑考試,是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其他兩部分為高考和成人高考)。其中英語專業自學本科考試的時間分別為每年4月和10月,考生每年10月需參加“英語寫作”、“歐洲文化入門”和“口譯和聽力”三個科目的考試。
這三門課中考生感到最陌生的就是“歐洲文化入門”了。有些學生可能會問:“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只要學好口語、聽力、閱讀、寫作和翻譯不就可以了嗎?這門課程能給我帶來什么呢?”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與相應的文化緊密相連的,要想學好語言,就避不開對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個英語專業的考生如果不熟悉《圣經》的基本內容,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語中數量繁多的成語和典故。
“歐洲文化入門”就是這樣一門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課程。和大多數以英語基礎技能為考核目標的課程不同,這門課的考核目標是西方國家的歷史發展、政治制度、宗教狀況和文學成就,屬于背景知識類課程。這門課的知識量大,同時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敘述能力、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此外,這門課程還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主要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的生平、事跡以及主要著作,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個人修養,積累寫作素材。
這門課究竟該如何備考呢?筆者在自考領域從事教學工作多年,教授過絕大部分課程,有一些心得,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兩個復習原則
“歐洲文化入門”這門課程的內容很多,參加英語自考的考生應適當把握復習原則,才能抓住課程的精髓。筆者總結了兩條復習的原則,以供大家參考。
原則一:以考核大綱為中心,對考核目標進行系統的學習
舉例來說,《歐洲文化入門》全書共分十個章節,每個章節的內容分為歷史背景、宗教概況、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思想和建筑特色,共計五大方面的內容。顯然,沒有教師的輔導,學生面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背景復雜的課本,肯定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例如課本的第二章《圣經和基督教興起》共涉及《圣經舊約》、《圣經新約》、基督教興起、《圣經》翻譯和《圣經》的文學歷史價值共計五個方面的內容。這么多的內容,考生怎樣才能理清頭緒呢?答案就是考核大綱。考核大綱中已經很明確地規定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內容,并把這些內容確定為考核目標。比如考核目標規定考生必須掌握《圣經舊約》和《圣經新約》的英語寫法,考生就應該注意“舊約”和“新約”分別寫成“Old Testament”和“New Testament”。再如考核目標中要求考生掌握“約”這個字的含義(What is the testament?),考生就應該注意課本中這樣一句話:“約是人類和上帝之間的約定。”(The testament is a covenant between people and God.)另外,還必須注意“約定”這個詞不寫成“contract”,而是寫成“covenant”。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考生想既加快閱讀速度,又不遺漏考試重點,那么嚴格按照大綱中規定的考核目標進行學習就顯得極其重要了。
原則二: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
這是由考試的特點決定的,也符合大多數英語自考學生的實際情況,畢竟考試是為了考查學習者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熟練程度,而不是為難考生,因而總是有章可循的。當然,僅僅了解復習原則還是不夠的。長達五百頁的課本仍然有不計其數的內容要背誦,這就要求考生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學習和考試的時候才能駕輕就熟。就“歐洲文化入門”這門課而言,有如下三種復習和歸納知識點的方法:
1.時間排列法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作為一門以了解西方國家文化背景為宗旨的課程,《歐洲文化入門》具有知識體系龐雜、內容繁多的特點。這種情況下,死記硬背課本內容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把各個章節的相關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學習效率就會比較高,背誦效果也比較好。
以歷史背景這個知識點為例,課本在全書十個章節中共涉及了以下內容:公元前五世紀初的希臘波斯戰爭(2 Persian Wars)、公元前五世紀末的希臘內戰(Civil War between Spartans and Athens)、公元前三世紀的羅馬法(Roman Laws)、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Romans conquered Greece)、公元前27年的羅馬改制(Rome changed from a republic to an empire)、公元395年的東西羅馬帝國分裂(Separation of Rome Empire)、公元476年的西羅馬帝國滅亡(the fail of West Rome Empire)、1054年基督教會分裂(Separation of Christian Church)、1096~1270年的十字軍東征(Crnsades)、1517年的基督教會改革(Martin Luther's Reformation)等共計三十多個歷史事件。這些知識點分散在不同的章節中,如果孤立地復習,一定會背了前面的知識點,忘了后面的知識點,但是如果把它們用年代加事件的方法串接起來,不僅能使復習的思路清晰起來,還能提高背誦的效率。
2.對比法對于一些背景復雜的知識點,用對比法復習的效果比較顯著。比如課程的考核目標中共有三個哲學家提出過“社會契約”理論,霍布斯和洛克的理論是在第五章中論述的,而盧梭的理論是在第六章中論述的。這三個人的理論依據不同、觀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不是通過死記硬背就能解決的。通過歸納總結,我們可以把三個“社會契約”理論歸納為:霍布斯強調人民把權力交給君主獲得和平;洛克強調人民把權力交給社團獲得自由;盧梭強調人民把權力交給公議獲得民主。(Hobbes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a monarch in return for peace; Locke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a community in return for liberty;Rousseau emphasizes that people surrender their rights to the general will in return for democracy),通過這樣的學習——先歸納總結,然后再英漢對照地背誦課文內容,考生既掌握了課文的內容,也加深了印象,可謂一舉兩得。
3.口訣法除了時間排列法和對比法以外,考生還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把知識點編成一些口訣或者順口溜,用以提高學習效率。中文口訣編寫得簡單流暢、朗朗上口,背起英語內容自然駕輕就熟、過目不忘。比如課本中講到希臘哲學家的時候,曾經涉及了七個主要的流派和代表人物,一個一個背效果肯定不好,但是如果編成“公元前五世紀三巨頭互為師生,公元前四世紀四大派百家爭鳴”,則理解記憶起來就快多了。這樣一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名和他們彼此的關系也就能用最簡潔、最清晰的方法體現出來了。
再比如,課本中涉及的科學家很多,考生如果記不住,可以歸納為“沒有哥白尼就沒有開普勒,沒有開普勒就沒有牛頓,沒有牛頓就沒有愛因斯坦”,這樣哥白尼的日心說、開普勒的行星三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通過口訣的形式得到了總結,從而強化了記憶。
一個注意事項
考生準備考試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一點,那就是分析歷年真題。考生應該瀏覽2000~2008年的考題,先確定已經考過的內容,進而確定沒有考過的內容。這一點在準備問答題的時候尤其重要。例如:通過對真題的回顧,會發現2001年的問答題是“為什么文藝復興是中世紀和現代的轉折點”,2002年的問答題為“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的異同”,2003年的問答題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2004年的問答題為“文藝復興的四大特色”,2005年的問答題為“什么是社會達爾文主義”,2006年的問答題為“希臘文化對西方文明的貢獻”。但是課本中其他和問答題有關的還有:“希臘社會的特點”“《圣經》對英語的影響”“十字軍東征的意義”“新教改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英國權力法案的內容和意義”“17世紀的兩大特點”“工業革命的五個特點”等,這些內容都沒有在2007年以前的問答題中出現過。如果考生對這些考核內容予以足夠的注意,就不難發現2007年的問答題恰恰是“權力法案的內容和意義”,而2008年的考題正是“17世紀的兩大特點”。這并不是鼓勵考生猜題和押題,而是提醒考生:如果不能確定已經考過的內容,又怎么壓縮考核范圍,明確考試重點,確定沒有考過的內容呢?總之,一定要在考試之前對已經考過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復習的時候才能分清主次,考試的時候才能有條不紊。
綜上所述,“歐洲文化入門”是英語本科自學考試中的一門專業課,其內容固然龐雜,但是只要考生以考核目標為中心,對考核知識點進行總結歸類,同時加強對歷年考題的分析,就能做到學、考結合,最終取得優良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