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雪
一根竹竿串上銅錢、扎上彩綢,拿在手里隨歌舞動,有節奏地敲打肩膀、胳膊、小腿……只要天氣晴朗,每天晚上7點以后,安徽經開區南湖春城廣場的人們都能看見一群人拿著特制的“竹竿”載歌載舞。
這種別致的舞蹈叫“錢桿舞”。錢桿,是一根長約一米、粗細適當的竹竿,兩頭挖去竹節的一部分,將兩三個銅錢為一組用金屬線串在竹子被挖掉部分中間即可,一般需四組銅錢,竹子兩端各兩組。打錢桿,是土家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表演者手持錢桿中部,有節奏地以錢桿兩端輪番擊打自己的肩、背、腰及四肢,或打擊地面,或與他人對打,以互道節慶和祝福。打擊時,表演者邊跳邊唱,銅錢在中空的竹節中相互碰擊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既有鏗鏘的金屬聲,又有天籟般的竹器聲,氣氛熱烈而歡騰。
錢桿舞被列入“非遺”
錢桿歷史悠久,至今已有773年的歷史。
錢桿舞是在錢桿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并將其整理、提高,由二人表演發展到多人表演,舊曲新詞,民樂伴奏,豐富了錢桿二人轉的特色。錢桿活潑、歡快,極富感染力,被藝術家們譽為“錢桿迪斯科”,并被列入安徽的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重拾失傳已久的“錢桿舞”
如今,已是錢桿舞舞蹈隊隊長、今年70歲的王先洲老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后,他偶然從解放軍文工團那里學會了這個舞蹈,所以一直覺得錢桿舞是“紅色舞蹈”。
幾十年后的一天,他突發奇想,覺得可以用這個舞蹈來健身,就拆了家里的蚊帳抽出竹竿,然后到城隍廟買了一把銅錢,在竹竿上鋸出14個長方形的孔,用鐵絲將銅錢穿在每個孔中,做成了最早的一根“錢桿”。然后,他拿著它和老伴在家里跳舞、自娛自樂。后來被鄰居看到后大受歡迎,很多老人都嚷著要學,王老就帶著大家做了十幾根“錢桿”,組成了最早的舞蹈隊,天天在廣場上跳舞,引來了很多年輕的“粉絲”。
“錢桿舞動作簡單,只需幾個動作就能讓全身很多個部位都得到運動,所以很適合老年人。但年輕人也一樣喜歡,因為跳起來好看,而且還能減肥哩。”王老說,“這個舞蹈不但能讓人運動,還能‘按摩,錢桿輕擊身上的各個經絡、穴位,對健康非常好,是一種很好的健身舞蹈。我原來擔心這個舞蹈現在知道的人少會慢慢失傳,但現在發現,它很受歡迎,所以我要努力推廣它,讓這種民間舞蹈發揚光大。”
錢桿舞蹈隊伍自成立之后,通過隊員們認真刻苦的排練,在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演出活動中,憑著精彩而獨特的演出,受到了居民熱烈的歡迎。隊員們用錢桿給大家打開了快樂的心扉,打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