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陽
知足不貪,安貧樂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舉動適時,自得其所者,所適皆安,可以長久。
——蜀?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卷二十七》
這段話是說:知道滿足,不貪名利,安于貧困,多做趣事、善事,努力追求人格的完善,不違背做人的準則,言行舉止均適守時宜而心安理得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因而使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安適,這樣常可健康長壽。概括起來,就是知足常樂可長壽。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孔子是知足常樂的典范,在醫(yī)學極不發(fā)達的時期,他享年73歲,實屬罕見。他的長壽之道就是豁達大度,保持常樂。孔子在周游列國過程中遭到不少冷遇,但他“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不怨天,不尤人”,在食住方面,堅持“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非常樂觀。
“知足常樂”是一種處世哲學,人欲求常樂,莫過于知足。“知足”即是自我內(nèi)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結(jié)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的調(diào)節(jié)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游,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
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7個國家的大城市采訪數(shù)百人,研究拜金主義思想對人心理的影響。他的研究結(jié)論顯示,那些不滿足現(xiàn)狀,過分看重物質(zhì)利益的“工作狂”多半是染上了“富貴病毒”,“富貴病毒”促使人拼命掙錢,希望自己的房子更大、汽車更多、模樣更年輕,但這會逐漸讓人喪失生活樂趣,最終演變成心理或精神疾病。
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自己對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具有充分的滿足感,心情自然會愉快。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會健康長壽。
老年人也應該學會知足。遇上別人級別高、條件好、待遇優(yōu)厚時,能做到不眼紅;遇上飛揚跋扈者,能進能退,會斗爭也會保護自己;遇上喜爭風吃醋、愛占便宜好拔尖的人,能寬容、謙讓;遇上看不慣的事兒能不生氣;對自己與自家的一切生活現(xiàn)狀很滿足。
會知足的老年人胸懷寬闊,把世間的一切變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這樣的老年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時笑口常開,自然健康長壽。
鄭板橋有四字名言:“難得糊涂。”做人有時不妨就糊涂點,閉上一只眼睛,或兩只眼睛都閉上,學會隨遇而安,學會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