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銘
黃德余,曾是浙江省蒼南縣縣長。包鄭照,蒼南縣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1988年,包鄭照狀告蒼南縣政府的官司轟動全國,因為它是我國首例民告官的案件,黃德余也成為了第一個出庭應訴的縣長。
“民告官”第一案
故事發生在1985年,當時,包鄭照家經鎮城建辦批準,在蒼南縣巴曹鎮東面的海灘上,蓋了三間三層樓房,并辦理了房屋產權登記手續,但縣政府根據相關法規認為,包家的房屋蓋在了海堤范圍內,對抗洪防汛造成了干擾,要求包家自行拆除,包家沒有理會。1987年7月,縣政府組織人員將房屋向河道延伸出來的1.5米強行拆除。
花了十幾萬元蓋起來的房子說拆就這樣被拆掉了,包家人無法接受。
包鄭照當時拿起了炸藥包,要與拆遷的人同歸于盡,他幾個兒子勸阻了他,他們決定拿起法律的武器。
包家人決定上告。包鄭照讓高中文化的兒子包松村趕往杭州聘請律師。然而, 1987年的中國,還沒有一部專門調節民事主體與行政部門關系的法律,法院不受理他家的官司。為了立案,包松村就奔波了一年多。1988年,案件受到了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的關注,他指定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此案,當年的“民告官”第一案,最終還是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進入了司法程序。
就這樣,包家終于迎來了開庭的日子,巴曹小鎮變得熱鬧起來,但此時,作為被告的縣政府陷入了焦灼之中 。
“我該不該出庭這個事,當時就是我們四套班子,專門開會研究,大部分領導說,你不能去,對政府形象不好。”
縣長黃德余還是決定親自出庭。由于要求旁聽庭審的人數眾多,溫州市中院把開庭的地點挪到了蒼南縣電影院,人們像過節一樣涌向這里。法院印發了1000張旁聽證,但依然是一證難求,精明的溫州人甚至做起了生意,當時一張旁聽證炒到了100元。奔波了兩年,包家人終于盼到了開庭的一天,不懂普通話的包鄭照老人,帶著四個子女坐到了原告席上。庭審從早晨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法院沒有當庭宣判,庭審結束的時候,黃德余走到了包家人面前。
“庭審結束以后,我過去跟他們拉拉手,新加坡的一個記者,緊緊跟在我的后面,馬上把這個鏡頭拍了。我覺得內疚,工作沒有做好。”
官司以包家敗訴告終,這起官司也在中國的法制史上,留下印記,成為那個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標本。
官司結束后的第三年,包松村的兒子出生,他給兒子取名包訴訟,來紀念當年的這場官司。
在這場官司之后一年,1989年的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正式頒布,1991年1月1日,這部法律正式實施。該法強調,個人和政府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談起這部法律出臺的前前后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起草人之一,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應松年仍記憶猶新。
“當時有一個省的基層的一些干部,2000人聯合提出來,要是有這樣的法,我們工作沒法做,我們辭職。”
為此,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專門作出批示,“批示的大致內容是,我們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辦事情,如果發生行政訴訟的事情,那是應該的。”
隨后,在行政訴訟當事人的叫法上,也產生了難點,“一開始想按照民事訴訟的叫法分為原告被告,但很多人提出反對,為此,僅就叫法上,全國人大法工委召開了幾次會議討論,最終定下了現在的叫法。由此看來,建立一個民告官的制度,有多么不容易,對中國有多么重要”。
2002年,包鄭照老人去世,臨終前,他囑咐子孫,雖然官司敗訴,但以后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依法辦事,相信法律。
20年的成果
如果說1988年,包家這場官司打得有點艱難的話,那么10年后的這場民告官的訴訟,則開始體現出時代的變遷。
1998年1月,湖南省瀏陽市北盛供銷社公開拍賣下屬的常豐商店,村里的老人們對此很有意見。他們認為村里借給供銷社這塊土地建起了常豐商店,那是1967年的事,31年后,北盛供銷社不但不歸還這塊土地,反將土地賣給他人,這無論如何不能接受。
1998年5月21日,常豐村村委會接到了瀏陽市政府寄來的關于常豐村村委與北盛供銷社土地權屬爭議的決定,將土地權屬劃給供銷社。村里不服這個決定,隨后將瀏陽市政府告上法庭。瀏陽市人民法院很快受理了這起農民告市長的行政訴訟案。常豐村村主任彭揚浪為此特地理了發,村民們也準備好了鞭炮,迎接勝訴而歸的他。
而瀏陽市當時的市長徐湘平,跟10年前被包鄭照告上法庭的浙江蒼南縣縣長黃德余相比,又少了一份彷徨和忐忑。
最后常豐村由于證據不足,輸掉了這場官司。雖然村民們心里有些失落,但是問題畢竟在法庭上和市長面對面地“掰扯”清楚了,心里這塊石頭也就算放下了。村里很多老人都感慨說,“真是時代不同了,小子們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了”。
又過了近10年。
2005年,福建省南平市的一位普通職工任建平為了讓公安局確認自己兩年前的一次救人行為為“見義勇為”,把南平市公安局告上了法庭。任建平說,2003年8月,他從江里救起了一個女人。任建平原本以為他救人的行為會被公安機關確認為“見義勇為”,但是公安機關給他的答復卻是他的行為只是游泳過程中的互助互愛,原來,公安在取證的時候,被救婦女說了這樣一番話。
沒有因為救人而犧牲,就不能被評為見義勇為,任建平不服這個理。
他向南平市延平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法院撤銷延平公安分局作出的《關于對任建平同志申報見義勇為行為不予確認的復函》。
2006年8月3日,法院審理認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32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但是,南平市公安機關并沒有向法院提供相關的事實證據和法律依據。因此,法院判公安機關敗訴。
2009年9月14日,任建平終于拿到了公安機關為其頒發的“見義勇為”的證書。 從1989年到2008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共受理了各類一審行政案件140多萬件,審結140多萬件,結案率達到99.7%。《行政訴訟法》頒布20年,這140多萬起民告官案件,就是這20多年的成果。
(本刊和央視12頻道《大家看法》十一特別節目——《穿越時空的對話》聯動報道,該系列報道共選取8個案例,其中,國貿搜身案和賈國宇精神損害賠償案已在本刊做過詳細報道,在此不再報道)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9年11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