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園歌曲的音域和音區
音域和音區是塑造音樂形象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也是歌曲藝術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歌益必須根據不同對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有關作品的音域和音區。因此音域音區的多層性也就成了校園歌曲的一個重要特點。
1、根據各年齡段的音域來確定作品的音域
①童聲期。少年兒童學生在變聲之前,不分男女都叫童聲,這種聲音純凈、柔嫩稚氣,近似女聲,幼兒歌曲《快樂的小舞曲》(曉洪曲)就只用了五度(12356),孩子演唱時不費勁。6—7歲(小學一二年級)音域c’-c。(或大d。)八度左右,《上學歌》就只用了八度(12356i)。《粗心的小畫家》《爺爺為我打月餅》等也在八度內,孩子均能自如地演唱。8—12歲(小學中高年級至初一年級),音域擴寬為a—e2,可達十二度左右(常用音域仍為c’一d。)。這一時期少兒歌曲特別多,《隊歌》音域b—d。。《我愛北京天安門》音域c’一d。。《中學時代》音域b—d。……這些優秀的校園歌益都注意了兒童的音域特點。定調合理,所以能長期在兒童學生中傳唱。
②變聲期,12—14、15歲(初中階段)。這是音域最不穩定的時期。此時由于聲帶變化,兒童的聲音變粗、變沙,變低沉,高音上不去。相對說女孩變聲不很明顯,時間不太長(幾個月)。而男孩的聲音變化大,時間長(一兩年),音域漸漸比女孩低五至八度,這時給他們寫的歌曲音域最好在八度以內,并在調高上留有余地。施光南作曲的《多么美》就只有八度:

該曲很適合變聲期學生唱。為了拓寬音域,一些校園歌曲采用了齊唱加二部合唱的方式,齊唱部分音域不寬。合唱時分高低聲部,男女聲均可在適合的音域內,演唱不困難,并可以增強歌曲表現力,培養學生和聲聽覺,適應于變聲期學生的需要。
⑧變聲后期,十四、五歲——十七、八歲(初三至高中)。這一階段的男女聲的聲音漸漸穩定,男聲低八度,齊唱有混聲效果。但與成人聲音相比仍不成熟。根據音質音色音域的差別,男女聲可分高低聲部。(女高音音域cl_f2或g。),女低音g-d2,男高音c-f(或g。)男低音G-c(或d。)。1993年中國校園歌曲征集入選的高中生歌曲,如《國旗頌》、《為你十六歲祝福》等均是齊唱與混聲合唱。《唱不完的歡樂歌》為女聲領唱合唱,《高中生的夏天》則為男聲合唱,這些歌曲都注意了各聲部的音域,齊唱時音域不寬(7-2),高低各聲部都能達到,合唱時音域則拉寬,發揮各聲部的特點,學生均能達到。
④春聲期,十八——十二、三歲(大學階段)。其音域與其他成年人基本相同,聲音穩定,表現力強。例如《大學生圓舞曲》是領唱與混聲合唱,總音域c-g2,各聲部都比較容易演唱。
2、以易于演唱的音區為主,難唱的音區為輔
在人聲的音域里,又有高中低音區的劃分,例如童聲a_d1為低音區,e~_b2為中音區,c。fz為高音區,與春聲期的人聲音區劃分大致接近(男聲低八度)。一般來說校園歌曲都以易于演唱的中音區的音為主,以高音區和低音區的音為輔。如果總在高低兩端打轉,學生很難演唱,效果也不太好。如《讓我們蕩起雙槳》,中音區的音(1=bE 1 2345)出現62次,而高音區的音(671)只出現14次,低音區的音(567)只出現10次。有些合唱歌曲為適應高潮的需要,高聲部會較長時間在中高音區旋轉,低聲部會較長時間在中低音區旋轉,如《大學生圓舞曲》的第二段(參見西師出版社《聲樂曲選新編300首》)高聲部高音區音(1=“B§jj÷)出現41次,中音區出現13次,低音部的音區也相對提高,這種進行是為了獲得明亮飽滿的和聲色彩,與混聲合唱音域相符合。但就是這種情況下最高音“6”也只出現兩次,這種手法多出現在春聲期的校園歌曲中。在兒童歌曲中極少運用。
以上分析說明,在校園歌曲的創作中一定要注意音域音區的多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