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9年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日,空軍舉行了一系列盛大的慶典活動。在慶典期間,廣大關心中國國防建設的民眾似乎得到了關于中國未來四代戰機的官方證實。空軍副司令員、殲-10副總工程師先后就四代機話題發表言論,引起了全世界范圍的關注。本刊特綜述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第四代戰機,中國等不了十年
如果要評選中國軍迷最關心的兩大問題,那么中國海軍什么時候擁有航母和中國空軍何時裝備第四代戰機必將榜上有名。這甚至也是西方最為關注的兩大話題。如果說航母何時出現在人民海軍戰斗序列現在還是一個謎的話,第四代戰機飛翔在中國天空的時間已經有了答案了。
2009年11月11日,新中國的人民空軍將迎來他60周歲的生日。2009年11月8日央視《面對面》欄目對空軍副司令員何為榮將軍進行了專訪。專訪中,主持人直截了當地將第四代戰斗機的問題拋給了這位空軍中將。也許是多年來,中國在防務領域尤其是軍事科研領域的低調,何為榮將軍的回答不僅讓主持人、觀眾,更讓全體中國人大吃一驚。
何為榮副司令員對第四代戰機的研制情況和時間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他說:“中國的第四代戰機現在是緊鑼密鼓地在進行之中,正在研制;根據有關資料透露,可能很快要進行首飛,首飛又很快就進行試飛,很快就裝備部隊。根據現在的情況,可能還有8-10年吧。
在訪談中,何為榮副司令員還高度評價了殲-10的研制成功。他指出:從2006年開始,殲-10飛機大規模列裝部隊,這在人民空軍發展歷程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殲-10飛機它應該體現了我們中國航空工業重要的一個里程碑,這個應該說是個轉折點,再一個它是代差變化的一個標志。因為殲-10它屬于第三代戰機,在殲-10飛機沒出來之前,我們自主生產的國產戰機還沒有三代戰機。所以這個殲-10裝備部隊以后,我們中國空軍,我們的航空工業有了自己國產的三代戰機,這是個很明顯的標志性的變化。何中將的一句話,可謂是四座皆驚。這是中國軍方首次公開承認第四代戰斗機項目的存在,并給出了明確的研發、裝備時間表。
眾所周知,關于中國第四代戰斗機一直存在著兩個不同的時間表,一個是激進的,認為中國早已開始了第四代機的研制,幾年內就將裝備部隊,殲-10只是一種過渡型號。持這種觀點的多數是國內的熱血軍事迷,也包括小部分西方觀察家,比如美國軍備發展
與未來計劃顧問羅伯特·科爾安德洛就曾聲稱“中國的殲-10大批裝備部隊,按照中國一貫的“裝備一代,研制一代,設計一代”發展原則,有理由認為中國已經開始了下一代戰斗機的研制工作,依目前來看,殲-14在2008年年中可能開始試飛。”考慮到這種觀點包含了太多的主觀因素,因此一直被認為是不可信的。
另一張時間表則是西方,主要是美國研究機構“制定”的,他們認為,中國將會在2020年前后研制出第四代戰機,至于裝備部隊,形成戰斗力,則還要往后推移。由于這些研究機構多數與美國政府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也有各自的情報來源和分析能力,因此,這張時間表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官方所采信。美國現任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今年7月16日的一次講話中,就認為“直到2025年,中國才有可能擁有幾架第四代戰斗機。”
何司令員的講話毫無疑問推翻了這兩張時間表,甚至更接近激進的時間表。按照何司令員的說法,十年之內,我們就將看到第四代戰斗機出現在人民空軍的戰斗序列中,至于第四代戰機的首飛,更是指日可待。
中國第四代,超越“猛禽”、“閃電”
技術是所有現代武器平臺的基礎,當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已經成為現實,人們關心的便是,它的技術水平到底如何,而回答這個問題的,張繼高毫無疑問是最佳人選。
張繼高,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總設計師,研究員。直接參加和主持了殲-10、“梟龍”等多個飛機型號的總體氣動力設計、研究工作。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工信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
空軍建軍六十周年前夕,張繼高在航空博物館接受了媒體的采訪,他表示:殲-10是中國第一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斗機,是中國真正告別“仿制”的標志,是一個重大跨越。殲-10戰機其問世同時完成了一項重要使命——中國戰機從第二代轉向第三代。而有了第三代戰機,中國的防空就可以走出去,同時還可以保衛好領海。殲-10的中低空格斗機動性非常突出,同時兼顧高空高速特性和對地作戰能力,與國外第三代戰斗機性能完全相當。裝備殲-10后,中國空軍的作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對于殲-10的后續改良,他表示,“我們研發的步伐不會停止。”
而對于記者關于第四代戰斗機的提問,張繼高的回答充滿自信:“我們一直在追蹤研究國外最先進的飛機與技術,包括美國的F-22、F-35,還有俄羅斯米格1.44。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研制出更好的戰機。因為在研制殲-10的過程中,已經建立了很好的科研基地,鍛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科研實力強的隊伍。”工程院院士:中國第4代戰機將具有隱身能力
中國第三代戰機殲-10正式列裝部隊,使得中國第四代戰機研制問題倍受矚目。對于中國第四代戰機的技術水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明表示,特征是具有高機動布局,要有隱身能力,要減阻來實現超音速巡航等。
從事飛機研發工作近四十年的李明說道,中國的第三代機殲一10的性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事情要一分為二地看,一方面我們確實有很大跨越,另一方面,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有差距的,從國防斗爭對武器裝備的需求需要來講,不能停留在已有水平上,因此,第四代戰機要搞是毫無疑問的。
在談到軍機研制時,李明說,我們的飛機的性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事實上,裝備管理部門從研發第三代軍機時就已清醒地認識到,要搞一代軍機,就需要有一代新的技術、材料、工藝、動力系統設備、試驗、設計能力等,方方面面都是有所發展才能搞,新一代軍機要有新的技術特征來體現。
至于中國第四代戰機的特征,李明表示,四代機的特征是具有高機動布局,要有隱身能力,要減阻來實現超音速巡航,通過推力矢量技術作過失速機動,系統要綜合控制等,面對如此復雜的系統,還要為飛行員研制一些輔助決策系統,以減輕飛行員的工作負擔。
針對與美國第四代戰機F-22的差距,李明說道,F-22前幾年已小批量生產,并開始形成作戰能力,如果項目及時立項,中國的研發周期也將顯著縮短,距離美國的差距應在15年至20年,當然,中國還面臨著一些困難,飛機研制的產業鏈很長,需要后續的技術儲備。
李明特別指出,中國的發動機性能還相對滯后一些,從長遠來看,研發部門應在應用基礎研究上下些功夫。當然,經過殲-10、殲-10系列的研制,中國已建設了一支隊伍,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所以搞第四代機我們還是充滿信心的。
拒絕俄羅斯,因為無法保密
多年來,西方媒體一直聲稱,中國在航空技術方面得到了俄羅斯的大力支持,尤其在下一代戰斗機的研制。2007年時,也有俄羅斯媒體稱,俄方已經邀請中國加入俄第五代戰機的研制項目,同時收到邀請的還有印度。
在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節目上,解放軍防化學院原院長,中國軍控裁軍協會理事徐光裕少將稱,中國拒絕了與俄羅斯和印度共同研制新一代作戰飛機,原因是缺乏技術保密性。
徐少將稱:據他所知,四代機十年前就已經上馬,目前就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已經突破,其中包括大推力比的發動機,甚至推力比已經超過10,最近通過航空航天的最新經驗,我國在電子和隱身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將來5-8年的時間里中國自己研制的第四代戰機即可成軍。
我們總有一天會走在世界的前頭
無論是外界,還是中國航空人,對于中國航空工業與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差距,都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十年是一個得到認可的量化的差距。中國目前還處在追趕世界先進國家的路上,即使第四代戰斗機研發成功也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現狀。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會—直跟在別人的后面,“面對信息化戰爭,爭取跨越式發展”這是胡錦濤主席給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指示,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希望。
關于跟隨發展與跨越式發展的問題,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有自己的看法。在做客騰訊網嘉賓聊天室時,張召忠說:“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已經跟著別人走了很長的路了,從第一代走到第三代,我們一出來別人先給定義,這個殲-10到底是什么飛機,第三代飛機幾個主要的指標。第四代戰機美國給定義了,美國都是先搞出一個模板,我告訴你F-22就是第四代,花錢多,很貴,一個多億一架,第二個研究時間比較長,二十多年,第三個全隱身,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等你發現他,已經到你跟前了;還有一個是超音速巡航,三代機平常都是經濟航速,到了近距格斗或者對目標進行打擊的時候才超音速,因為省油,四代機可以全程超音速巡航,這個對發動機的要求會非常高。另外,武器要求不僅對空打擊,而且要能對地打擊,還能夠釋放干擾措施,飛機是整個軍事網絡當中的結點,能夠跟海軍、陸軍,跟空軍的其他飛機,跟海軍陸戰隊都能夠互聯互通。這些東西,全數字化的,全信息化的,這都是四代機的基本要求。”
我想中國空軍以后發展應該注意三個問題:一個是國外有四代機,我們可以繼續發展,爭取我們四代機縮短時間,盡快搞出來。第二個要關注無人機的發展,美軍已經正式裝備了,福特號航空母艦服役以后專門有一個中隊的無人機要服役了,美國空軍也有大量的無人機服役,下一步美國無人機還要重點發展無人攻擊機,我們在這方面有技術優勢,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發展。第三個,中國人要有一種創新精神,錢老去世以后,我對錢老很尊重的,感覺他這個創新比較強。不能老跟著別人屁股后面,他們發展幾代我們就是幾代,他們定義四代,我們就是按照四代發展,要打破這個東西,要從信息化和機械化的結合上發展具有中國有特色的第一代飛機,哪一天我搞出一個飛機來,說這是中國搞的,我這是“中華一號”,我這是第一代,美國你跟我學,俄羅斯你跟我學,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膽魄。你們性能很好,但是有些性能我們不需要,就搞自己最需要的,中國特色的,要是機械化和信息化結合的,中國的第一代,我搞出來全世界都得跟我后頭,仿效我,總有一天人民空軍會實現這么一個目標。
中國第四代戰機,他們說
美《航空周刊》:中國對研制新一代戰機很有信心
北京發布的新型戰斗機消息說明,美國情報評估出現嚴重漏洞。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今年7月16日曾說,中國在2020年以前不會擁有第五代戰斗機。
中國空軍副司令何為榮說,新型戰斗機目前正在研制中,盡管他沒有透露任何細節。但幾乎可以肯定,新型戰機會使用超音速巡航技術。
中國把與F-22同等技術水平的戰斗機稱為第五代戰斗機,盡管在西方應該稱作第四代。中國目前最先進的戰斗機殲-10被稱作第三代戰斗機,按中國的說法,它應該與F-16屬于同一技術等級。
中國是否已開始研制第五代戰斗機(殲-XX)一直是一種猜測。如果新型戰斗機真的在2020年前開始服役,那么中國屆時將在空中力量部署以及國產戰斗機技術方面大大超越英國,法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國際戰略研究所的安德魯·布魯克斯說,這將取決于這些國家什么時候能用無人駕駛戰斗機取代現有戰斗機。
布魯克斯認為,中國研制與F-22同等技術戰斗機的行動應該引起重視。他認為沒有理由不用F-22的標準衡量中國的新型戰斗機設計,因為技術是可以輸出的。
他說:“俄羅斯人有技術,中國人有錢。如果他們真的以F-22為目標,我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布魯克斯認為。中國新型戰斗機不會影響西方生產商的出口市場。因為中國寧可獨享這個與F-22同等級的戰斗機,也不愿意讓它成為破壞穩定的因素。
國際評估和戰略研究中心的理查德·費舍爾說,中國也許正在研制兩種第五代戰斗機。時而出現的零星證據表明,一種戰斗機很可能是與F-22類似的雙發重型戰斗機。另一種可能接近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是單發戰斗機。與布魯克斯一樣。費舍爾認為,中國實際正在瞄準F-22的技術水平。他說:“我們應該認為,人民解放軍對新飛機的研制工作是很有信心的,因為它很少對自己的未來軍事項目做如此評價,而且,這個消息還是關于其下一代戰斗機的。”
理查德·費舍爾:中國五代戰斗機數量將遠超F-22
今年9月初,有報道稱沈陽研制出了一款外型同蘇-33非常相似的,帶有鴨式前翼的新型戰斗機,這架飛機已經在今年的8月31日進行了首飛。但是迄今為止這則消息仍未得到證實。不過我們不能低估中國的潛力,這將是非常危險的,要知道,俄羅斯專家曾經言之鑿鑿地宣稱沈陽不可能復制整個蘇-27,自信的判斷言猶在耳,國產的仿制型J-11在2004年就已經飛上了天空,而雙座型的J-11似乎也在2008年開始了試飛。
中國的兩家飛機制造公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和沈陽飛機工業公司正在競爭研制五代機,預計中國將會把五代機部署在航母上,并且生產數量將遠遠超過187架(美空軍擁有的“猛禽”數量)。
來自蘇霍伊公司的官員稱他們并沒有參與中國第五代戰斗機的研制項目,到2020年,中國或許將研制出國產第五代戰斗機的原型機。這一判斷似乎同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的預測頗為接近,后者曾公開表示。中國在2020年之前不可能研制出第五代戰斗機。
這位蘇霍伊官員還說,從邏輯上講,中國在裝備了重型第五代戰斗機之后,勢J必將繼續研制中型五代機,就像美國在F-22研制成功后又接著研制F-35一樣。2005年有一位中國的消息靈通人士說,成都飛機制造公司正在考慮發展一種F-35級別的戰斗機,隨后在2D06年沈陽飛機制造公司又披露了一款采用單發前掠翼布局的,可能具備隱身能力的概念機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希望通過國產第五代戰斗機的研制,帶動本國戰機研發和制造產業跨入國際一流標準,以擺脫目前嚴重依賴外國技術的局面。然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方說需要為第五代戰斗機再研制一種高性能的太推力后燃渦扇發動機。在莫斯科航展上,一位中航一集團的官員證實了此前關于“太行”發動機尚未達到最大設計推力的報道,并且承認“還存在著其他的一些問題”。預計中方未來有可能會以“太行”為基礎繼續發展出一系列的高性能國產發動機,包括用于國產第五代戰斗機的新型15噸級發動機,用于國產大型運輸機項目的大型高涵道比渦扁發動機,以及艦艇用渦輪發動機和發電廠所使用的燃氣輪機等等。
俄專家:中國下一代戰機不會模仿俄羅斯1.44
中國的5代機為了能對抗F-22,不會走模仿俄羅斯1.44試驗機的道路;中國設計者將會突出空戰性能為首要設計目標,而放棄其他多功能來保證“空對空”戰力達到F-22的水平。
F-22就其性能來講到目前為止可稱得上近乎完美,那么一個臺理的提問就是中國飛機設計制造者們將如何抗衡F-227答案并不奇怪,也不困難。五代戰機通常是多功能戰斗機,但是在各個戰斗機計劃中多功能性程度并不相同。F-22的原始方案的多功能程度最低,方案修改后它的多功能性則極大增加。修改后的F-22A被美國接受并開始批量裝備。但改進后的“猛禽”重量急劇增加。從1990年初正常起飛重量22.7噸增至現在的29.6噸。這很容易理解,戰斗機每增加一項功能,起飛時就要增加一定的負重。
這一事實限制了飛機使用更多先進的技術。總之:給飛機裝備更多的功能會極大增加飛機起飛時的負重,可見增加飛機起飛重量是實現這些功能的必備條件,不僅只有一種型號飛機如此,像JsF(聯合攻擊戰斗機)這樣需要研制三種功能不同的戰斗機型號的項目也是一樣。
中國設計者就目前已掌握的技術,僅從作戰能力來講,可以制造出相當高水準的戰斗機,唯一的問題是中國人如何在天空展示這一軍事技術實力,就像美國人駕駛F-22戰斗機在中國邊境已經開始展示的那樣。
作戰能力與應用技術相結合決定了戰斗機的重量級別。可以說,在中國設計者制定的戰斗機性能計劃中,其目標不是現在的F-22A,而是1995年以“空對空”任務為主要設計目標時的YF-23,主要的戰術技術參數目前都是針對戰斗機遠距離和近距離空戰能力的,而這些戰術技術參數中首要考慮的是隱身性和機動性。
不論如何,中國的設計者非常清楚僅憑現有資源(技術。也許還有資金方面)簡單復制美國人是行不通的。中國一直尋找解決研制難題的辦法。中國方面絕對不會向外宣傳正在進行的研制工作,真實信息的匱乏(雖然關注度非常大)引發了一些混亂。其中之一是說成都集團在仿制俄羅斯的試驗原型機1.44。這一假說是由美國一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在其報告中提到的。隨后,該假說被幾大國外刊物轉載,進而順理成章地成為“事實”。
我們有理由反對這一廣為流傳的觀點,在中國人的制定的五代機計劃中,既不會走F-22這條路,也不會走1.44這條路。
中國下一代戰機和YF-23最具特色的設計都是外傾的V形全動尾翼。取代了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的傳統結構。不過YF-23采用了大幅度尾翼外偏的設計。以確保隱身能力,但相應的尾翼效率也降低了,相比之下,中國下一代戰機采用小幅度外傾設計,處于隱身要求韻下限,是綜合權衡了隱身和機動能力的結果。全動V形尾翼的設計對于改善飛機隱身特性是極為有利的。而且由于減少了操縱面和相應的控制機構,也有助于飛機減輕重量和減小阻力。但除了操縱面負荷問題外,這種設計必然面臨的一個考驗就是飛控系統的復雜化。
V形尾翼的偏轉控制是相當復雜的,一物多用的設計必然會加大飛控系統的復雜程度和研制風險。而飛控軟件的編制恰恰是飛控系統設計難點之一。自電傳飛控系統應用到第三代戰斗機以來,大多數一流戰機都在這上面栽過跟頭。YF-23沒有得到保守的美國空軍的青睞,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也正是如此。不過,中國殲-10飛機研制試飛創下了“0墜毀”的第三代戰機研制奇跡,有理由相信中國航空科技人員的飛控軟件的編寫水平已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一挑戰。
美國防新聞嘲:中國第四代戰機至少有兩個以上規劃
中國的所謂“第四代”戰斗機,目前是至少有2個以上的規劃。“這是被逼迫出來的新戰斗機計劃”。
所謂“被逼迫出來的”戰斗機計劃,華盛頓方面認為,中國因為擔憂美國軍方介入周邊環境下的制空安全,因此導致中國在這些地區的“能力失衡”。而諸如;日本等國將有很大可能獲得來自美國空軍部署甚至購買的F-22“猛禽”戰斗機。為此中國擔心自身領空安全能否有安全保障。
因此,中國自美國空軍開始打算研制“F-22”戰斗機時代開始,中國就開始敏感到自身的防御需求,但是當時中國不可能從外部阻攔這樣的發展,因此只有從自身開發。
更早的時候,中國已果斷停止了原計劃發展的一系列“在老式戰機”基礎上改進后的所謂“新時代戰斗機”,這里包括了一些“文革”特色的戰斗機,例如:殲-9。而決定果斷上馬一種試驗型戰斗機,這就是今天傳說的“第四代戰斗機”。但是經前期試驗后,中國發現自身的設計與精密加工能力均不能足以達到這種“超計劃”的要求,因此中國又決定一方面堅持走自身的“傳統戰斗機過渡”道路,這個計劃就是今天的殲-10A戰斗機計劃。而另一方面中國開始大規模投入研制“防止與抗擊”第四代戰斗機的地面系統與配套系統,包括反隱身雷達等。
從原有的“早期主動”發展第四代,反過來走“先防御,后發展”的兩步道路。到2008年中國基本達到了“可以基礎預防”F-22戰斗機的手段,因此中國按照自己原定計劃,開始發展第二步計劃,即“打算研制第四代戰斗機”。但是在中國研制第四代戰斗機時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動力系統”問題,這也是幾乎困擾了中國軍方空軍戰斗機發展數十年的一個巨大問題,目前中國自身的航空發動機制造企業,還沒有能夠完全從“渦噴”時代轉換到“渦扇”時代,而突然要求進一步提高到“矢量”發動機。這對于中國航空動力制造企業明顯是一個新的難題。
目前中國網絡上,很多關于“第四代戰斗機”已經起飛的消息,但是目前按照中國軍方宣稱的“公開時間表”來預測,中國至少應該在2010-2015年前后研制出這種“第四代戰斗機”,如果說目前的確中國有一種這樣的所謂“第四代戰斗機”,那么它應該就是前面所說的那種“第一步”的產物。而這個是不是會最終成為中國“殲x”的代名詞?這還需要進一步證實。
美國專家:中國殲一10和下一代戰機都不值得F-22增產
美國有關方面并不認為中國下一代戰機能超越F-22。有聲音認為“包括中國的五代機在內,沒有什么因素能迫使F-22必須大規模增產”:
一次F-15c的墜機事故導致的F-15全面停飛事件也刺激了對更多F-22的需求。六名參議員聯名向寫信,表達了對于“由于結構可靠性導致F-15全面停飛”的震驚。
在選六名參議員的信中還警告說:美國潛在對手的戰機質量正在快速提升。他們提到了印度和俄羅斯正在研制一種“具有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并且裝備先進雷達”的五代機。這種飛機看起來就是針對F-22“猛禽”戰機研制的。同時他們還聲稱中國也在發展自己的隱身戰斗機。
據說這些報告得出結論:“183架F-22是遠遠不夠的。”但是這六名議員中至少四位是F-22戰機的相關利益者,兩人來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兩人來自部署F-22的空軍基地。
美國航空咨詢機構——蒂爾公司副總裁理查德·阿波拉弗亞雖然也認為F-22的數量應該超過183架,但是他認為F-22卻沒必要達到空軍要求的381架之羲。
阿波拉弗亞認為,現在購買更多F-22應對敵方五代機的需求并不迫切:印度和俄羅斯還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和金錢來實現他們的五代機計劃。當然他們能夠完成的話;而中國的下一代戰機“沒什么好擔心的”。
F-22最現實的挑戰來自于它的價格和美國軍事預算對它的承受能力。空軍現在每年為購買20架F-22要花費31億美元,之后美國空軍計劃開始以每年不少于48架的速度購入F-35。
如果空軍想同時購買兩種飛機,那會大大增加空軍采購戰術飛機的預算額,而預算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可能會得到這種規模的增長。
《漢和防務評論》:雷達和發動機需要俄羅斯
中國第四代戰機存在兩個重大難題需要攻關,即發動機和雷達,可能還是需要與俄羅斯合作,甚至直接從俄羅斯進口。
目前第四代戰機所需要的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采用矢量推進技術的發動機,即便是俄羅斯也只是剛剛投入試飛。而目前中國“太行”發動機都尚未賓正裝備在部隊,中國有的殲-10戰機仍然使用俄式AL31FN發動機,可以看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工業距離世界的差距還有相當的距離。
第四代戰機所必須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中國目前沒有能力生產,即使是無源相控陣雷達,中國現在也無法生產。中國雷達模塊化,數字化的程度遠遠低于歐洲的同類雷達;即使是巴基斯坦空軍裝備的“梟龍”戰機也在尋求西歐雷達。巴基斯坦希望進口的殲-10戰機,也不會裝備中國制造的雷達。此外,目前真正具備生產第五代復合隱身材料的國家只有美國。雖然中國的殲-10B號稱能準隱身,但也遠遠不及“猛禽”戰機的標準。
依照目前中國航空工業實力和過去的發展經驗,估計中國即使自己研制第五代戰機。首飛時間至少在10年后,完成部隊裝備的時間最樂觀也在15年以后。
新加坡《聯合早報》:相信中國速度
何為榮披露第四代戰機很快將首飛,這表明中國在大推力渦扇航空發動機和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兩項關鍵技術上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中國自己生產的“太行”渦扇發動機經過改進也有可能擔負為第四代戰機提供動力的大任。事實上,中國今年國慶期間亮相的“空警-2000”預警機,使用的就是國產的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表明中國的雷達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香港《文匯報》:國產“四代重殲”將采用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
長期以來,有關解放軍第四代重型殲擊機的傳聞—直在網上風行。雖然許多內容還有待證實,但國產“四代重殲”將代表中國迄今最先進的航空科研成果,并將采用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來建造則是已經能蟹肯定的事情。
目前全世界已投入服役的第四代戰機僅有美國的F-22。美軍為保持優勢,當然不可能將F-22隱身戰機的核心機密售予他國。因此研制采用中國標準的第四代戰機任重而道遠。
第四代戰機擁有5大特征:隱身、超音速巡航、高機動能力和敏捷性,綜合化航電系統和良好的可維護性。中國無疑對這些領域都進行了研究,公開發行的專業期刊,也刊出大量相關的研究成果。更有報道直截了當地透露:“中國航空工業對于飛機隱身技術進行過長時間的研究和試驗,在結構設計、材料和涂料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完全可以通過努力設計出達到第四代戰機要求的隱身戰機”。由此可見,擁有自主原創技術的中國第四代戰機翱翔藍天的日子已經不遠。
軍方稱“四代機”為殲-10改進型不必過分解讀
據11月25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中國空軍23日通過官方媒體澄清說,中國的第四代戰機是指殲-10戰機的改進型系列飛機,而不是類似于美國F-22戰機那樣具有隱身、超音速巡航以及超機動性能的西方第四代戰機。外媒認為,中方的表態是在為第四代戰機“降溫”。中國專家則認為,中國軍事裝備的發展不會改變“積極防御”的整體戰略,外界沒必要對中國軍事裝備的發展做過分解潰。
新加坡《聯合早報》24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觀點稱,中國在國慶閱兵中展示的一系列先進武器裝備,出乎國際社會的預料,也使一些西方輿論對中國軍力的快速增長再次感到擔憂。中國官方媒體23日以“空軍有關部門負責人”談話的形式,否認中國正在研制類似F-22的第四代戰機,應該是為了減輕外界對中國軍力發展的疑慮。
中國軍事專家彭光謙24日對《環球時報》說,外界沒有必要對此過分炒作,因為中國的整體軍事實力相對于世界先進國家來說還是落后的。而且,無論中國發展什么樣的軍事裝備,都不會改變中國“積極防御”的整體戰略。中國的戰機更新換代是正常的,也是軍事變革的客觀需求,沒必要進行過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