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指出:人是惟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
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所處的影響,并做出相應行動的心理現象。暗示是一種被主觀意愿肯定了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于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于結果的內容。
我們來看兩個實例。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身體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頹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癥”。后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癥。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癥,注射一支,保證三天康復。”打針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實,所謂“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械,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只聽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后氣絕而終。其實,納粹并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聽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瞬時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
一正一反兩個例子,足以證明“暗示”的魔力。
悲觀的人,在每一個機會中,都看到某種憂患;樂觀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能看到一個機會。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是人自我心理暗示的作用。
1900年以前,德國有100多名勇士先后獨自一人做了“駕駛單座折疊式小船橫渡大西洋”的冒險,結果慘遭失敗,葬身大西洋。然而,有一個人卻創造了奇跡,他就是當時德國的一名精神科醫生林德曼博士。他事后回憶冒險過程,得出結論說,在大洋上孤身搏斗,最可怕的不是體力不支和風浪的襲擊。而是自身產生的惶恐和絕望,他說,在航海過程中,他一直在內心深處鼓勵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他時時在內心呼喚:“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他就是用這樣的方式維持了自己的堅毅并戰勝了恐慌。
林年曼博士的自我鼓勵方法,就是一種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可分為積極的心理暗示和消極的心理暗示,像林德曼博士在航海冒險中的自我鼓勵,自信成功,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它對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能產生良好的影響,調動人的內在潛能,發揮最大的能力。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對人的情緒、智力和生理狀態都產生不良的影響。
每個人的心理特點與神經類型是不同的,對暗示的感受程度和結果也就不相同。人從氣質一上來分,有膽液質、神經質、多血質和黏液質4種,大多數人又同時具備這4種氣質類型中的幾種類型。膽液質型的人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而黏液質型的人對心理暗示的反應較慢。大多數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老年人和兒童比青年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出人意料的是,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文化程度,在能否接受語言暗示方面,并無決定性的作用。
給予暗示者的權威性和受暗示者對他的信任度,對暗示的結果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這也是人們對一種功法或偶像的信任度,并會對其“功力”修煉的程度產生巨大影響。前幾年被揭露的法輪功。就是利用善良的人們渴望能獲得身體健康而人造出親眼可見的“神”,引來不明真相人的盲目追逐和崇拜。邪教一法輪功正是利用了心理學上的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它可以影響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現象,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是屢見不鮮。譬如早上起來,你發現自己的臉色灰暗,你的一天就開心不起來,如果發現自己臉腫,你就會懷疑腎臟有問題,然后就會覺得腰痛。國外一些醫生有一種“內視想像療法”,就是誘導病人想像自己身體中的癌細胞一點點地消失,還有的就是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作為一個必備的條件,這些治療方法對發揮藥物的最大功效十分有幫助。
暗示,作為一種心理療法,有科學的基礎和功效,對一些心因性疾病有一定的療效,如口吃、厭食、哮喘、高血壓、心動過速、神經性頭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更年期綜合癥等。積極正確的暗示療法,通過調動人的神經內分泌,可以促進腦中有益的激素分泌,增強人的身體健康。而惡性的心理暗示,不僅不能醫治疾病,反而會使受暗示者產生心理障礙,嚴重的會出現幻聽、幻覺和幻視。在生活中,我們要多運用積極,恰當的心理暗示,使人的生理功能發生良性改變,疾病癥狀消失,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在孩子的教育上,心理暗示一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曉剛媽媽告訴心理醫生“我在生曉剛的時候不太順利,醫生不僅給他吸了氧,還告訴我孩子以后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他今年9歲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樣。先天不足,腦子不正常,學習上有困難,成績位于班里的后十名,我真擔心他會有智力低下的問題。”媽媽越說越激動。 “我已經帶他看了七八家醫院,也做了很多檢查,就是沒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腦子有問題,是我生他的時候落下的病根。”媽媽反復強調。當醫生將目光轉向了曉剛,曉剛不假思索地說:“我腦子有問題,所以學習不好,我也挺著急的,不知怎么辦好。”曉剛媽媽又說:“每一次看病我都將他腦子受過傷的事情,還有影響學習的事情給醫生說一遍。”
事實上經測定,曉剛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學習成績不好問題。完全是由于媽媽不良心理暗示的結果。而媽媽又是接受了醫生的“這孩子可能會出現智力問題”的不良心理暗示。種種不良的潛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曉剛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困擾。
心理研究表明,長期的消極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對人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使情緒受到波動,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健康。曉剛就是由于長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導致學習困難。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邊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如母親,如果長期對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影響到個體的誰知思維過程,使入形成不良的心理反應和行為模式。而對于缺乏辨別能力的兒童來講,不良的心理反應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來,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到其一生的發展。因此,作為父母和老師,對于兒童的正常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兒童的思維能力和心理的健康和發展起到促進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要盡量多給兒童積極健康的心理影響以及實際的幫助和引導。此外,讓孩子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或許更重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自我認知,更利于他們成年后在社會上找到正確的位置。
我們看到。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大的,有時它會使人絕處逢生。有時又會使人功敗垂成。因為人是十分情緒化的動物,人的一生主要受情緒的影響,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消極的暗示力量占主導地位,這關系到一個人的人生走向。莎士比亞說過:“一個人往往因為遇事畏縮的緣故而失去了成功的機會!”畏縮的原因就在于存在著不良的自我暗示。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訓練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極的心理暗示。尤其當遭遇困難和打擊時,我們應該自己對自己說:“我很堅強我不會倒下”,“我能行”,“我能做好”,“我要快樂地生活”。總之。我們應該學會把振奮人心的口號喊給自己!這樣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將為自己增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