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秋冬,許多家長就怕自己孩子反反復復地呼吸道感染,一次感官。咳嗽剛好,又一次發燒、咳喘接上;有的一次比一次重,從低熱到高燒,從咳嗽到喘憋,從呼吸加快到呼吸困難、紫紺、心衰,從上呼吸道蔓延到下呼吸道,最后發展成肺炎……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根源在哪里?我們不妨解析幾個病例,查查他們的病史和生活背景,為家長們解惑。
嬰兒嬌嫩難抵病毒小輝從生后4個月一次感冒開始,就反復上感。這不,剛剛6個月他又一次發熱、呼吸急促和喘憋,醫生檢查肺內羅音明顯,攝胸部x線片,見到肺野小點片狀陰影,經過痰、血一系列化驗分析后,診斷是“細支氣管肺炎”又稱“合細胞病毒肺炎”。
呼吸道合細胞病毒(RSV)是引起嬰幼兒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北京友誼醫院10年住院肺炎病兒2361例中,經病毒學檢測確診為合細胞病毒肺炎者709例占30%。我國7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腺病毒肺炎,80年代合細胞病毒已成為第一位。合細胞病毒肺炎的特點是:(1)發病年齡以6個月內最高(42%),隨年齡增長發病減少,85%在2歲以內發病,3歲以上的明顯減少:(2)病情程度1歲以內病情較重,臨床表現有發熱、呼吸急促和喘憋,尤以1歲內憋喘發生率高:(3)攝胸部x線片,主要是肺野小點片狀陰影(65.8%)和僅肺紋理粗但不伴陰影(24.2%)或肺野無異常(4.2%),大片狀陰影為少數(5.8%):(4)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好(中醫活血化淤、通理攻下,清熱解毒等),僅少數同時用抗生素治療;(5)喘型肺炎繼發哮喘比例高,其中并發哮喘者在3年內緩解占50%,7年內緩解占74.4%;(6)遠期預后較好,在出院2年4個月后80%患兒不再發生反復呼吸道感染。臺灣報道病死率約2%,多為高危險群(早產病史、先心病、免疫不全者、囊性纖維化等)。 合細胞病毒是一種核糖核酸(RNA)病毒,與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同屬副黏液病毒。因其在多種不同組織中培養都可產生特別的細胞融合現象,又叫呼吸融合病毒。它侵入呼吸道后會引起氣管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發炎細胞浸潤、黏膜下層水腫。主要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它的主要襲擊對象是嬰幼兒,是唯一在新生兒時期即有高發生率的病毒。此外,還有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鼻病毒等亦是引發2歲以—F幼兒止呼吸道感染的病原。
肺臟嬌嫩,發育不完善是嬰幼兒易感此類病毒的主要原因。新生嬰兒的呼吸道免疫還沒有建立起來,如果從母體帶來的抗體不足(早產及其它危險因素),呼吸道就成了毒菌襲擊的薄弱環節。所以,防止嬰幼兒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強孕婦和胎兒保健,確保足月生產健康嬰兒;實行母乳喂養,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不僅含有各種營養成分,初乳還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細胞、溶菌酶、乳鐵蛋白及微量元素等,有助于增進嬰兒抗感染能力。
較輕的嬰兒細支氣管炎并不需特別的藥物治療,亦不一定住院,父母親應耐心地家庭護理:多飲水、果汁或飲料;少量多餐的喂奶或流質飲食;保持室內空氣濕度或適當利用霧化吸入,有助于保持鼻腔分泌物的潮濕,以利排除通暢;不須絕對限制幼兒的活動。當發燒超過38.5度以上,則可考慮給些退燒藥物。如果出現咳嗽及喘鳴,已發展為肺炎或合并續發性細菌感染,應爭取住院治療。
隱性饑餓免疫虛弱 那天一上班,一位媽媽領她的女兒來門診,說她4歲的女兒麗麗被幼兒園趕回來了。近日流行“流感”,幼兒園上學都要量體溫,麗麗今早體溫37.5度。老師說“麗麗每次都是幼兒園流行病的傳染源,今天不要上學了,去醫院看病吧!”麗麗媽很生氣,帶孩子來醫院要說法。“我這孩子為什么三天兩頭就感冒發燒?醫生總說是上感、肺炎的,連幼兒園都歧視!能不能給徹底治好?”
我看麗麗體格比較瘦弱,就讓她媽媽說說她的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習慣。媽媽說,就是吃飯差勁兒,挑食兒。魚、肉、葷腥一點不吃,連蛋、奶都不喜歡;蔬菜水果也吃得很少:甜食還可以,最喜歡吃糖和巧克力。我讓孩子張開嘴看看,見她口唇干燥有細裂紋_,舌紅無苔如鏡,黏膜干澀,咽頰和軟腭薄白的黏膜述滲著細小出血點,近乎糜爛;雙側扁桃體腺Ⅱ腫大,但不充血,也無膿點。看她的雙眼有些羞明,孩子媽媽說,她晚上視力不好。我給麗麗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檢查,包括血的免疫功能(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和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功能、頭發或血的微量元素等檢查。結論出來了,麗麗之所以反復感冒發燒是由于病毒、細菌反復感染引起的;感染則是因為她的免疫力太弱,特別是黏膜防護能力太差,無力阻止病毒入侵,呼吸道黏膜成了病原侵襲的門戶。
呼吸道的免疫防御功能包括:上皮細胞的黏液分泌、黏膜纖毛運動、免疫細胞吞噬、抗體、補體及溶菌酶的清除作用等。就是借助這道防衛屏障,可以把吸人呼吸道的細菌、病毒、霉菌、抗原抗體復合物以及吸入的有機和無機的灰塵等能排除或殺滅。在支氣管分泌液中能檢出各種免疫球蛋白。從濃度和功能上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IgA)是呼吸道局部抗感染的最重要的免疫球蛋白。IgA具有凝集抗原作用,再借助于呼吸道黏液纖毛系統,可不斷地將抗原排出體外。免疫球蛋白G(IgG)是下呼吸道的主要抗體,對吸入下呼吸道中的病原體的清除作用很重要,如果抗原進入黏膜引起黏膜炎癥反應,血清中的IgG滲出,可加強局部IgG的合成,這是第二道屏障。
那么麗麗的呼吸道為什么失去防衛能力呢?一條重要原因是營養障礙,維生素缺乏引起的。孩子偏食挑食可引起生素c、維生素A、微量元素缺乏。維生素c可以提高人體的殺菌和抗病毒能力,是制造免疫抗體和干擾素不可缺少的輔酶;維生素A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促進皮膚和黏膜增生,能穩定上皮細胞的細胞膜,維持皮膚和黏膜的結構完整,增強其免疫能力;微量元素鋅也有強化免疫功能的作用。當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時,呼吸道黏膜這道屏障防線的功能就會被削弱,在病毒細菌的侵襲下,易發生呼吸道感染。
新近我國衛生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 “隱性饑餓”危害著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健康。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80個國家都存在“隱性饑餓”,即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主要包括缺碘、缺維生素A和缺鐵等。中國約2.5億人面臨著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等各種形式的“隱性饑餓”。我國12%的兒童缺乏維生素A。可見,不僅是麗麗,營養缺乏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特別是呼吸道防衛功能減退是普遍存在的。
對“隱性饑餓”導致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當然從改善營養入手,單純用抗生素不會解決問題。糾正孩子的偏食挑食劣習,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可完全吃素。動物性食物、油脂中有豐富的維生素A、D、B、K等脂溶性維生素。我國人群的飲食結構以米、面等淀粉食物為主,其中含維生素A很少。挑食、吃素也容易導致微量元素缺乏。麗麗就是處于典型的“隱性饑餓”狀態。當給予她鋅制劑和維生素A等治療后,她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呼吸道感染的發生明顯減少了。
缺乏鍛煉適應脆弱 有一個經常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叫盾盾,據說這名字是他爺爺給起的,意思是說這孩子有防范所有傷害的盾牌,能夠長命百歲。不錯,從他生下來爺爺奶奶就給他設置了層層盾捭,將他保護起來。規定不送托兒所、幼兒園,寧可請幼教老師,條件是不能隨便外出,以免把外界的流行病感染帶回來。孩子當然就更不能隨便外出了,只能在封閉的陽臺上曬曬太陽。家里各種設備一應俱全,空調、加濕器、陰離子…“保持最舒適的室內環境;疫苗注射總是把醫生請到家里來打針,絕不到防疫站和醫院去。盾盾8個月時,得了一次感冒,懷疑是保姆星期天回家把病帶回來的,竟把保姆解雇了,還特意把兒童醫院的主任請到家里來看病。他們以為這種與世隔絕的環境就是孩子的盾牌,就等于把孩子裝進了保險箱。這樣一直堅持到4歲,5歲后該上學前班了,再不能關在家里了。盾盾到學前班,不僅智力發育、獨立能力比同齡孩子差一截,體格發育和健康狀況也很差,三天兩頭感冒、發燒;秋冬以來他的病幾乎沒斷。前些天,一次冷空氣南下降溫后,他又得了重感冒,咳嗽持續了十幾天不好,爺爺奶奶又領來看病了。一胸透,已經有肺炎了。爺爺發恨地說:“這書不能念了!干脆請家庭教師在家學!”
醫生告訴他,如果你繼續把孩子關起來,恐怕以后會更差勁!孩子的根本問題是缺乏鍛煉和適應能力。孩子缺乏鍛煉,就像溫室的花草耐不得風霜一樣,長期關在室內,缺少戶外鍛煉的孩子也經不起氣候變化的影響,極易發生感冒、感染。天有四季春夏秋冬,人知四時冷暖寒暑,人類適應自然,已經形成規律。可如今有些家庭,一味強調人為地調節冷暖,營造四季如春的家庭環境。結果好心不得好報,反而使孩子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很差,既受不得寒,又耐不了熱,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生病。正確做法應該是孩子從小經受鍛煉,衣著不要過暖,即使冬季也不可常居室內。室外活動每天至少在1小時以上,使小兒吸人較冷而新鮮的空氣,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多曬太陽,訓練他用冷水洗手、洗臉、洗腳等。注意居室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溫度、濕度適宜,被褥常曬,避免煙塵污染,保持無煙環境,這些才是預防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必不可少的條件。
孩子鍛煉還包括免疫系統的鍛煉。要知道兒童時期也是免疫系統快速發展成熟的時期,而這種免疫大軍的發展必須是在實戰中得到鍛煉才能成長壯大。給孩子接種疫苗,是刺激鍛煉人體免疫系統,提高免疫力的一種方法。但疫苗畢竟有限,就那么十幾種。然而環境中可致病的病毒、細菌等微生物有千萬種,我們即使把孩子封閉起來,也無法與微生物隔絕;即或眼下隔絕了,將來還會再遇上。而且事實證明,大齡兒童或成人初發某些傳染病,要比少兒患同類傳染病嚴重得多。表明鍛煉免疫功能少兒階段是最佳時期。所以要計劃免疫集中在3歲以內。對于那些沒有疫苗的病毒、細菌,也只能讓孩子接觸,放手發動人體免疫系統在實戰中去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如果象盾盾那樣,長期被封閉在家中,與世隔絕,他的免疫系統反而得不到鍛煉機會,也就是他的免疫力比其他孩子相差甚遠的原因。
環境惡劣危害強烈 下鄉巡回醫療時。看到大多數農村的孩子體格健壯,發育得不錯,這是自然環境給他們提供了鍛煉成長的園地。不過也經常見到少數兒童發育得很差,多病纏身,甚至讓醫生束手無策。每當這時候,我們總愿意去追查他的根源。 在魯西北遇到一個類似“老慢支”的3歲女童叫“多余”,因為前面已經有三個姐姐了,她媽媽聽信了算命先生的合絡語“非女就是男”,甘冒超生游擊隊的旅程,周游東三省孕育了“他”,沒成想他仍以姐姐同樣的身世來到這個家庭,你說能不是多余嗎?可想她在這個家里會受到怎樣的待遇。她瘦得皮包骨,三條筋挑著個頭,不僅連聲咳嗽,還帶著喘鳴;吸氣時鎖骨上和肋間都凹陷下去,兩肺布滿了羅音。很顯然,這孩子是在反復呼吸道感染的基礎上,發展成嚴重肺炎。家人看她馬上要死了,才找大夫來看一下。再說巡回醫療多數是不收診察費的。我們本想就在她家給她治療,可一看條件不行。三間房子住了老少三輩8口人,擁擠還不算,因為是燒秧棵做飯取暖,冒煙咕咚,讓人窒息;因為是冬天,不能開門開窗。再仔細看這家里還有四支大煙槍,因為他們老輩闖過關東,抽了一輩子“關東煙”,他們非讓我們抽一口嘗嘗過癮不過癮?我聞了一下,都嗆咳了一陣子。老爺爺、奶奶都有“老慢支”痰喘病。難怪他們的多余孫女才三歲,就遭受呼吸道反復感染的折磨。在這種環境中,不得病那才是怪事!環境危害,環境中的大量煙霧,如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當有害物質超過一定濃度時,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誘發呼吸道感染。有資料表明,以煤為主要燃料的家庭中,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人數比別的家庭高19倍之多。
被動吸煙,尼古丁對呼吸道造成的影響比主動吸煙還要嚴重。孕婦或其周圍的人吸煙時。血液中的尼古丁可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子宮和胎盤動脈,導致胎兒慢性缺氧。呼吸器官生理功能先天不足,在嬰兒期就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如室內不定期通風換氣,或陽臺封閉,或用空調。使室內空氣不新鮮,這樣會降低小兒機體抵抗力。周圍有呼吸道或化膿性疾病患者時,病菌經空氣傳播,也可增加小兒呼吸道感染的機會。
多余只不過是許許多多受惡劣環境危害中的一個典型,這應提醒大眾更努力地為孩子創造無煙霧廢氣、無農藥污染、無有害粉塵、無過敏性物質刺激的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護好他們的呼吸道和肺功能,確保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