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銀行界,高塔姆·梵爾(Gautam Vir)享有“起死回生大師”美名。
他得此“美譽”緣于2005年底,52歲的梵爾臨危受命,就任印度發展信貸銀行(Developmentcredit Bank Ltd.,簡稱DcB)董事總經理兼CEO。那時DcB已共虧損了16.3億盧比(合3,810萬美元),并在之前的四年里,有三年都出現了虧損。
但很快,奇跡出現了。在梵爾掌門后的第二個季度末,該銀行實現盈利4300萬盧比。一年后,梵爾使DCB在印度孟買股票交易所(Bombay StockExchange)成功上市,并籌得19億盧比。截至今年3月31日,DcB獲得3.83億盧比的凈利潤,這是上一年度盈利額的五倍多,存款也同比增長了38%,從441.5億盧比上升到607.4億盧比。這樣的業績幾乎讓所有人驚詫不已。
就如何促使企業“起死回生”,梵爾談了他的看法。其中有兩點,也許可供我國類似聯想這樣企業的柳傳志們借鑒。他談到自己早年在花旗銀行的工作經驗時說:“這家銀行教會了我怎樣創新,怎樣冒險,教會了我怎樣快速地審時度勢,制定計劃、策略并不斷推進。”梵爾認為這是他在花旗獲得的一種企業文化,“我在花旗學到的很重要的另一點是,沒有人能教你任何東西。你只能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無止境,提高也無止境?!?/p>
究竟什么樣的企業文化能夠讓員工保持持續不斷的學習激情和創新動力?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尤其是那些工作了多年的老員工,已經漸漸喪失了學習的激情。
自從20多年前,美國學者提出“企業文化”一詞,這一理論很快長出翅膀,迅速飛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文化有多重要?沒有文化的人是一個愚蠢的人,而沒有文化的企業則是一臺失控的狂亂飛轉的機器。如果企業是有生命的,那么,企業的生命就來源于企業文化?!捌髽I文化”強調企業中人、財、物的管理應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人處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導地位,并且強調企業精神、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企業文化也被稱為“人本管理”。
但“人本管理”和創新究竟有什么關系?按照世界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觀點,創新就是“賦予資源一種新的能力,使其能夠創造財富”。在企業行為中,人自然也是資源的一種。但人與其他資源的不同,在于人是一切資源的中心,并且,作為個體的人有著很強的可塑性。
再者,“人本管理”理念本身就意味著對創新的激發。員工的能力得到信任,個性得到尊重,價值得到重視,必然激發員工內心深處的激情,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激發其不斷創造的激情。創新行為的產生便水到渠成。這時,再回過頭重提“企業文化與創新”,就不難發現創新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也不難找到人本管理中人與創新的結合點。
最后,梵爾還說,你必須有強烈的奉獻和樂觀的精神,再加上很強的領導能力,這樣才能改變機構的氣氛并建立信心。你必須要創造一種爭取勝利的情緒,一種贊美成功的情緒,無論這些成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沒有人天生如此。或許,以前那些看上去粗陋平庸的員工,你只需用某種文化稍加磨礪,他們就會熠熠閃光。天地日月輪轉,商業時代變遷,企業生命輪回,唯文化生生不息。